人民網淮南12月24日電(胡磊)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是2007年以來,淮南市圍繞人民群眾需求所制定的“五有”目標,多年來,淮南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從群眾需求出發 民生工程暖民心
“毛集國家級實驗區,樣樣工作走在前。民生工程搞得好,文化設施樣樣全。政府投資重實用,沒花群眾一分錢……”這是淮南市毛集實驗區街頭巷尾傳唱的民謠。
2015年,毛集實驗區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實現免費對外開放。區文化館,夏集鎮、毛集鎮、焦崗湖鎮綜合文化站的圖書閱覽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健身室以及電子閱覽室等為居民提供免費服務約8萬人次。其中,毛集鎮綜合文化站是2011年省級民生工程項目,于2012年開始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共免費接待群眾22186人次。想群眾之所想,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把民生工程辦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讓老百姓真正受益。
接力再接力 民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
對于煤城淮南來說,一直以來,采煤沉陷區居民能夠住進新居是大家多年的念想。為了盡早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淮南市將采煤沉陷區棚戶區改造納入民生工程。
2015年,鳳臺縣民生工程棚戶區改造項目新建任務3194套,總項目投資15.31億元。其中,鳳凰湖新區搬遷安置區六期項目共解決了2546戶采煤沉陷區群眾集中搬遷安置問題。目前,鳳臺縣棚戶區改造新建的994套安置房現已全面封頂,計劃2016年8月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
“2015年中央分兩批下達危房改造計劃2730戶,省級及以上每戶綜合補助0.95萬元,總計2593.5萬元。現已全部開工,完工率98%。”淮南市城鄉建設委副調研員劉傳揚如是說,“同時,安徽省民生辦2015年下達淮南市農村危房改造任務2000戶,已于2015年10月份完成。”
民生工程是一項持之以恒的工作,離不開一棒接一棒的“接力精神”。從保障房建設到廉租房建設、從棚戶區改造到農村危房改造、從采煤沉陷區居民搬遷安置到棚戶區群眾搬入新家,淮南市推行的安居工程,讓越來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了民生工程帶來的實惠。
擴面提標 民生工程提高百姓幸福指數
從群眾最關心關注的小事、難事、急事做起,以“讓人民群眾滿意”為出發點、落腳點。
“十二五”期間,淮南市累計滾動實施省級民生工程46項、市級民生工程9項。其中,學有所教方面5項、勞有所得方面3項、病有所醫方面10項、老有所養方面5項、住有所居方面2項、“三農”及其他方面21項。擴面提標,為的是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群眾,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數據統計顯示,淮南市各級財政投入民生工程資金從2007年的2.4億元,到2015年的22.3億元,增長8.3倍!被茨鲜胸斦志珠L陳永多介紹說。近年來,淮南通過民生工程的實施,困難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也直線上揚。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更加充分、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更加改善,民生工程連著民心,一系列惠民項目,深受淮南市基層廣大群眾的歡迎和贊揚,也全力保障改善了民生。
(人民網12月24日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