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改革創新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一個問題的雙面。傳統媒體的改革創新,其終極目的是讓傳統媒體煥發出新的活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其終極目標是要建立新型傳播體系。在市級黨報“奮發圖存”、竭力“突出重圍”的關口,深入思考和科學探討這一問題,不僅需要巨大勇氣更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借以淮南日報為“藍本”,試圖在理論層面和實踐環節,作出系統性的理性思考并拿出切實可行的科學“破題方法”。
淮南日報社目前擁有“兩報”即淮南日報、淮河早報“一網”即淮南網、“兩微一端”即官博、官微“淮南日報”、新聞客戶端“掌上淮南”和戶外大型電子閱報欄、室內電子閱報屏以及簡易中央廚房(一期)和較為先進的視頻演播廳、采訪大廳、編輯大廳。初步形成了報、網、端、微、欄、屏,門類較為齊全、功能較為齊備的全媒體格局雛形。
近年來,淮南日報社在市委領導下,在市委宣傳部直接指導下,辦報、辦網、媒體融合發展等方面,都取得較為突出的業績,特別是辦報質量和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飛躍性進步,一些工作業績和指標處于全省16個市委機關報前列或領先。但認真審視,也不難發現,與省內先進市委機關報相比,還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在傳統媒體改革創新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中存在一些較為突出問題。
淮南日報覆蓋面需要拓展。以2019年為例,該年度淮南日報發行量為3萬多份。研究近5年淮南日報訂閱發行分布,可以看出具有這樣鮮明特征:一是發行總量與人口總數不匹配。淮南市總人口近400萬,市委機關報發行量與總人口占比不足1%。二是覆蓋面不均衡。私費訂閱不多。三是投遞實效不勻稱。主城區、市直機關、縣區黨政機關可以實現當日上午8時前投遞到位,當日上午8時前能夠閱讀到。仍有一些偏遠鄉鎮村,當日下午才能閱讀到。
淮河早報發展后勁需要增強。淮河早報作為淮南市唯一都市生活報,淮南日報的唯一子報,近5年的發行量一直徘徊在2.6萬份左右。相對于具有400萬總人口、城市化率和城區居民人口占比較多的較大的市來看,這個發行量不強,后勁需要增強。
淮南網瀏覽量需要提升。目前淮南網以二次傳播淮南日報、淮河早報內容為主,自采原創本土新聞量占比不大,瀏覽量與其主流門戶新聞網站不相稱。
官微粉絲總量和頭條閱讀量需要擴大。目前,淮南日報官方微信公號的影響力,穩居全市官微第二。即便如此,目前淮南日報官微的粉絲數也只有10萬,頭條24小時閱讀量徘徊在5000人次左右。這與全市擁有400萬人口、市委機關報官微不太相符。
媒體融合發展需要加快。與省內先進市級機關報相比,媒體融合發展總體步伐需要加快。
針對上述存在的發展中問題,在推進傳統媒體改革創新和媒體融合發展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堅持兩手抓、雙向發力。堅持傳統媒體改革創新和推動新媒體發展以及媒體融合發展統籌布局,一手抓傳統媒體辦好淮南日報、淮河早報,一手抓辦強淮南網以及兩微一端新媒體,從兩個方向入手,舉力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既不能片面強調新媒體重要性而忽視傳統媒體,也不能故步自封專注于傳統媒體而忽視新媒體。堅守傳統媒體、搶灘新媒體,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兩個都要抓,兩方面發力,都要得到重視和提升,最終實現媒體融合發展目標。
堅持“不唯他、不唯書、只唯實”。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爭論比較熱,持各種觀點、論調的都有。這些業界的學術探討和爭論,應該講都沒有錯,也沒有對錯之分。只不過看哪種觀點更接近科學,能夠解決傳統媒體目前的困境。在其他市行之有效的方法、舉措,在淮南未必能行,當然也未必絕對不行,我們要高度重視“水土不服”的問題,要從淮南本市的市情實際出發、從淮南日報社媒體實際出發,力求探索和尋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媒體發展之路和媒體融合發展之路。要把普遍真理、宏觀理論與淮南媒體實際相結合,堅決防止機械、簡單地照搬照抄其他市的做法,更不能把人為合并當作媒體融合。
堅持以效益、作品為基本衡量標尺。推進傳統媒體改革創新和新媒體發展、媒體融合,其中有兩條衡量標尺被業界所公認。一是效益。這個效益包括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四力”提升為主要表現形式。經濟效益提升的表現形式是媒體營收能力得到增強,尤其表現在職工收入得到保障。二是融新聞作品不斷涌現。如果說一個媒體的媒體融合發展的好,那么首先“四力”要得到提升,其次要能開得了工資,第三是融新聞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否則,難以有說服力,也很難服眾,更難以自圓其說。同時,要以“穩”為主,穩步扎實推進。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貪大求洋,注重解決實際問題,重在辦實事、有進展、見效果。
在堅持上述原則的基礎上,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破題,鉚足勁、沉下心、撲下身,一以貫之、腳踏實地舉力推動傳統媒體改革創新、新媒體發展和媒體融合發展。
在平臺和載體建設上,由“有”向“優”轉化。目前,淮南日報社旗下的淮南網、兩微一端的新媒體載體體系基本建立,簡易中央廚房、視頻演播廳、采訪大廳、編輯大廳等平臺基本齊備,實現了“有”。但總體來說,載體的影響力不是太大,平臺的功能還沒有得到全部釋放和應用。因此,要把著力點牢牢地把握在從“有”向“優”轉化。要聚焦“新聞主業”、用己所長,避免方向不明、左右搖擺,更忌用己所短、盲目鋪攤子。
在影響力提升上,由“小”向“大”轉變。一是淮南網的瀏覽量要提升。今年年底前,淮南網的日均瀏覽量要突破30萬,2020年要突破50萬。二是淮南日報官微的粉絲數要提升。今年年底前,粉絲數總量要突破10萬,2020年要突破15萬。官微頭條新聞的24小時周期閱讀量要接近或突破1萬人次。三是新聞客戶端的下載量和功能模塊要進一步擴大和豐富。2020年,“掌上淮南”新聞客戶端下載量要達到5萬。
在作品生產上,由“量”向“質”轉換。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內容為王”的“金律”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一是要主抓混合形式融新聞作品。以圖文、圖文和短視頻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混合融新聞作品,受眾比較歡迎。二是要主打短視頻。多創作、生產短視頻作品。三是要主攻網絡直播。在滿足本社“兩微一端”用稿基礎上,瞄準人民網、新華網和“學習強國”平臺,創新機制,增強策劃,挖掘和發現新聞點,采制更多高質量融新聞產品,擴大社會影響力。
在兩個效益創造上,由“弱”向“強”轉進。要在確保社會效益優先、第一、首位的前提下,賦予新媒體更強營收能力。使新媒體的投入和產出成正比,成為市級黨報經濟能力的支撐點之一。
在紙媒轉型升級上,由“慢”向“快”轉動。早謀劃早主動,早布局早受益。在都市報的轉型上要早謀劃、早布局,為3-5年后可能即將來臨的都市報“冬眠期”及早準備。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的思考和引領。近期,圍繞媒體融合發展和淮河早報轉型發展,組建了全省市級報社第一家“音頻工作室”,開辦的有聲專欄《傾聽》一上線即表現不俗。率先在全省16個市級黨報組建“新媒問政”工作室,社情民意網絡信息新平臺“新媒問政”上線,引起積極強烈社會反響,得到網民廣泛點贊。同時,要及早謀劃布局淮南日報擴版和擴大發行覆蓋面,拿出真招、硬招、實招,更好承擔履行新思想、新發展理念和五大發展美好淮南建設主流媒體、主陣地的責任和使命。(沈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