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的未來發展,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生態變革。對非煤礦山的生態修復和對采煤沉陷區的綜合治理,已成為助力我市轉型發展的主戰場。這不僅是治理環境的技術問題,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修復是系統工程,重在整體治理。生態修復不能只是修修補補,而是要像對待生命工程一樣,進行全域性、系統性的重塑。從廢棄礦山的整體治理,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保護,實踐一次次證明:只有堅持系統思維,把各類生態要素當作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來對待,才能實現全域統籌、各要素協同聯動的根本治理。這種超越單一要素、打破條塊分割的整體性修復,是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恢復力和穩定性的科學方法,更是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鋪設綠色基石的必經之路。
變生態優勢為發展優勢,需要探索產業融合新路子。資源型地區轉型的核心,在于讓生態投入能實實在在地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就要求我們用創新的思路去探索“生態+”產業模式——在治理好的土地上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利用修復后的景觀資源培育生態旅游,引入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通過科學規劃,讓過去的“生態傷疤”變成特色產業的平臺,讓修復區域煥發經濟活力,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筑牢生態根基,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責任擔當。生態治理的成效必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這既是工作要求,更是重大的政治責任。這就要求各級各部門提升科學規劃和精準施策的能力,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境界,也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把生態責任轉化為長期堅持的實際行動。必須嚴把工程質量關,建立覆蓋項目全過程的監管機制,杜絕只做表面功夫的“形象工程”,確保每一寸修復的土地,都成為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
當資源型城市堅定地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用系統思維重塑山河面貌,用創新實踐激活生態價值,用歷史擔當守護治理成果,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新畫卷必將徐徐展開。這不僅是我們對自然饋贈的深情回饋,更是為中國式現代化鋪設的一條綠色通道——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開創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