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西湖公園建設進入網上招標階段




一直以來,淮南只有龍湖公園一座以游樂為主的綜合性公園,市民在游玩時沒有更多的選擇,因此逐漸會產生一種想法:淮南為什么不能多建幾座綜合性公園。在今年的淮南大建設中,幾座新的綜合性公園的建設引起市民的廣泛關注,即將動工淮西湖公園便是其中之一,它建成后將呈現給廣大市民一個具有鮮明淮南特色的綜合性公園。
地區現狀:
即將開建的淮西湖公園位于淮南市謝家集區十澗湖南側塌陷區,北達十澗湖路,西近洞山西路,東到十澗湖路立交,南面為礦山和工業區(玻璃廠等)。淮西湖原名老鱉塘,現狀為自然陷落湖面和濕地,綠化基礎比較好。淮西湖公園位于十澗湖路南側塌陷區,面積約230公頃,區域內現存水面開闊深邃,水環境較好,原始水體面積大致有80公頃左右。
淮西湖公園所屬的淮南市謝家集區為城市的次中心城區,為該區域內僅次于十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第二大公園。根據《淮南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2-2010)文本》中的說明:淮南市規劃區以整體性的綠地結構“依山傍水,一環二帶三契四脈一心,彩帶串珠”,來營造“青山、碧水、綠田、煤城”的山水園林城市。而淮西湖公園就是“彩帶串珠”上的一顆綠地明珠,在淮南市綠地系統結構中屬于“城市明珠”級別高規格城市綠地,公園建設后將成為高規格、現代化、有一流意識的以水上娛樂休閑和觀光為主的綜合性公園。
設計理念:
所有自然公園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夠達到不治而治,即利用自然的力量和生態的自動維護機制來達到環境的動態平衡,這也是淮西湖公園設計理念的核心內容,因此在方案中將十澗湖路以北以及公園周邊、淮西湖周邊都作為限制或者禁止建造的區域,把決定權交給自然,以避免反復的建設和修改。
除了生態理念,在對各個景區的設計中還充分考慮利用了當地原有的環境,堅持走環保之路。如公園內存在的一些建筑(尤其在西片的原工業區內),由于地表的沉降,建筑被破壞,產生大量裂縫,原址的土壤也未必適合園林植物的種植,如果單純將所有的廢舊磚石運出并運入種植土進行種植,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而設計理念為采用可持續發展的方法,逐步對老建筑基地進行改良,保留原先的部分梁柱和基礎結構,也維持原先的部分人行道走向和原始的高差,種植對于水分要求較少的巖生植物,建造在廢墟上的巖石園,通過改善當地環境使其最終成為真正的美麗花園,并且建造的難度和所需費用都要少得多。
規劃方案:
根據規劃原則、定位以及淮西湖公園資源分布特點和用地現狀,結合城市發展規劃,整個淮西湖公園被分為以兩片兩線為主、以沿湖區域和周邊區域為輔的六大分區格局。
北線——十澗湖路:淮西湖公園的北線十澗湖路是一條市政干道,紅線寬度為40米,長度為2500米,規劃中將道路紅線外各50米作為本次綠化一期建筑用地。而南側則以目前已經頗具規模的淮西湖為主要視點,設立各個以自然景觀為主的景點,如日出平臺、了望柱陣、舟尋綠水、生態鳥島等,以一種水波瀲滟、恬靜自然的風景吸引人們的眼球。
中線——春風大堤:淮西湖公園內原有大堤是通行要道,有著頗為流暢的線型和建筑基礎。根據設計基本保持其原有走向不變,只是在局部加寬使得大堤存在進一步景觀化、綠化和美化的可能。大堤兩側綠化將采用垂柳和桃花、櫻花等春季開花的薔薇科植物為主體樹種,以保證綠化的通透性。
西片——礦石花原:礦石花原景區位于淮西湖公園的西片,主要包括礦石公園以及桃花源兩大景區。該區域以工業和人的創造為主題,在園林中引入人的積極創作。礦石公園選擇了地勢較高,地質情況相對穩定的西片區域,以黑色(煤矸石),灰色(一般的素混凝土道路)、綠色(草坪及種植區域)三種原始色彩硬朗的結合,形成一種粗線條、粗質地交織的構圖基礎,上部以墻體斷續圍合,形成不同的開合空間。相對粗獷的基底和墻體上,將根據淮南的地理、歷史、人文要素有序地記錄和演繹一些富有情趣和科學常識的圖文符號,從文化內涵上激起人們的共鳴,也構成一系列互動活動的基礎,礦石公園建成后將成為整個公園的亮點之一。桃花源景區則為依山傍水的一片依著山勢緩緩降落的淺淺平原。在濃郁的背景林前,濃濃淡淡的渲染開一片蕩漾著鮮活色彩的桃林,灼灼其華,成為令游人眼前一亮的游園景觀。
東片——水木田園:水木田園景區為淮西湖公園東片的主要活動區域。含有樹屋——年輪廣場、菖蒲花溪、晝眺伊川三個主要景點,以樹木的茁茁生機、水流的顧盼多情、田園的清新可人分別詮釋了自然的生長和變化,體現了“MOVING”的含義。
沿湖區域——垂釣休閑區域:利用石滬圍合而成的區域形成相對獨立的水面,可以利用并養殖一些觀賞和食用的魚類。臨近岸邊區域控制地形的落差保證游人的安全,也便于區域管理。周邊的景觀親切而自然,微風吹過,垂柳和水杉發出沙沙的聲響,魚兒悠閑地在水中游戈著。
周邊區域:除了重點的“兩線兩片”區域以及沿湖景區之外,淮西湖公園還包括大量的周邊區域亦即游人活動較少涉及的生態保育林地,這些區域占到公園面積的40%以上,其原貌基本為地勢較高的坡地或者下陷的濕地區域。對于這些區域,將采取種植小苗、速生植物品種的方法進行以綠化、粗放型管理為主的設計和建設思路,以綠為主,力求盡快、盡量地綠,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來保證環境質量的自然回歸。
這幾個區域并非完全隔離獨立,而是通過一系列的生態長廊互相緊密聯系,其結構可以概括為一湖、兩線、兩片:以十澗湖路側和淮西湖湖中長堤為景觀的兩條線,淮西湖東、西兩翼為兩片,淮西湖則是滲透和貫穿各個景點的介質,也是整個公園的水核心。
專家點評
“淮西湖公園是一個不斷沉降的公園,其有沉降可能的區域幾乎占到公園的一半以上,由于其下部位廢棄的煤礦,所以很難用絕對精準的數據來預測它的變化。只能夠用順應自然的方式來適應和改造它。”淮南市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剛勇告訴記者,淮西湖公園因為采煤破壞了地質變化,公園的整體上還以生態修復為主,避免過多開發,利用栽種鄉土樹種調節生態環境。因為地沉不斷下陷,依據淮西湖的特殊地況,只能在此搭建輕型材料的建筑小品,主要以植物景觀及水景為主。因為公園的不斷沉降。所以水中植物都以浮箱形式栽種,既保護了植物又增加了觀賞性,木頭板房也直接搭建在樹上,成為獨特的一景——樹屋。“此公園相對于其它幾座公園,游樂性較低,主要以休閑觀景為主。比如公園東部廣場面積很小,多以林蔭小道出現,中部以水上活動為主,最特別的大概就在西部了,西部原是采煤區,在規劃中,我們就指定此處要保留采煤和沉陷的痕跡,包括會把采煤時用的一些機械留下來,成為一處采煤遺址進行展示。
目前,沿淮西湖公園北部和東部的一帶綠化及旅游建設正在進行網上招標,很快將開工建設,建成后的淮西湖公園可容納游客46700人,將成為淮南旅游線路上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圖一:淮西湖公園鳥瞰圖
圖二:北線十澗湖路效果圖
圖三:中線春風大堤入口景觀效果圖
圖四:淮西湖公園綠化景觀意向圖
(記者 孫 鴻 王 玲 實習生 李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