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毛集實驗區的夏集鎮是有名的“江淮米都”,水稻是這里的主打農業。眼下,秋收剛過,往年,看著收獲的糧食,這里的農民朋友又喜又憂,喜的是水稻大豐收,憂的是糧食囤積在家里幾乎每年都有一定的損耗。而如今,農民朋友存儲糧食就不用費心了,夏集鎮的多家大米加工廠今年開始順應市場需求,搖身一變成為“糧食銀行”,農民把收獲的糧食存放在這里,想要折成現錢可以,想要提取糧食也可以,方便實惠,既可以像存取錢一樣到“糧食銀行”里存取糧食,還不用擔心蟲蛀、老鼠咬或者霉變等損耗,讓糧食在這里保值甚至增值。
余糧有處存
11月1日上午,在位于夏集大米一條街的一家米業有限公司門前記者看到,許多農民開著拖拉機、農用車,排成長長的隊伍前來存儲糧食。夏集鎮劉樓村村民呂東江這次拉了3萬多斤糧食打算存進“糧食銀行”,用他的話說就是,存在這里既方便又有安全感。
“以前把糧食在家存著,趕到下雨天就霉變,而且現在農村搞新農村建設,我們都住進了新房子,也沒那么大地方放糧食了。”呂東江告訴記者,現在把糧食存進“糧食銀行”后,想用錢就來取糧賣成錢回家花,想吃米的時候到這就能弄米回家吃,到時候糧食漲到什么價格“糧食銀行”就給什么價格,就好像在銀行里一樣,比較方便,他們覺得十分安心。
以銀行的理念來經營糧食,農民只要把當年收下的糧食存入“糧食銀行”的倉庫,工作人員就會根據當年出糧率的標準填好一個單據交到農民手中,以后農民朋友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憑著單據隨時到“糧食銀行”提取原糧、成品糧或者糧油食品。如今,這種代民儲糧,隨時支取新的糧物的“糧食銀行”,大受農民歡迎。
存糧很劃算
記者采訪時,還碰到了另一位前來存糧的農民朱小兵。朱小兵說,他仔細算過賬,他認為把糧食存在“糧食銀行”很劃算。
正如朱小兵所說,“糧食銀行”不僅使農收獲的糧食有地方存,對于廣大農民來說,把糧食放在那里,還是一件非常實惠的事。夏集洪濤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洪玉君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現在統一的基準折率,農民把100斤稻谷存進糧食銀行,1-3個月內可以換回69斤大米,半年內可以換回67斤,半年后是65斤。如果農民把稻谷放在家里,按照國家標準10%的儲存損耗算,100斤讓10斤,那么到下半年100斤變成90斤了,再假設又有10斤被老鼠吃掉,90斤稻谷產出的米如果是打七折的話,七九63斤米,反而比半年以后到我這里來拿的65斤米少2斤,農民還是合算的。”
糧食銀行 一種產業化制度創新
夏集鎮目前有30多家“糧食銀行”,覆蓋率和存儲量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夏集鎮農業辦公室主任陳敬奎表示,“糧食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農村資源,是農業產業化的一種制度創新,將儲糧農民與糧食加工龍頭企業緊密聯結起來,既能帶動上游農民進入市場,又促進下游糧食加工企業的發展。一旦莊稼歉收,“糧食銀行”能及時供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存糧農民的利益;當連年豐收糧價較低時,農民可以將糧食存進“糧食銀行”,等價格上升了,再向市場拋售糧食或者直接出售給“糧食銀行”,從而規避市場的風險。
陳敬奎還告訴記者,夏集鎮一共有10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萬畝,明年他們打算讓鎮上每一家糧食加工廠都形成一個“糧食銀行”,在“糧食銀行”運作成熟的基礎上,每家“銀行”還將與各個農戶簽訂合同,把農民收下來的糧食存入糧食銀行,使糧食銀行獲得更大的流動資金,使廣大農民得到更大的效益。
(記者 張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