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著名慈善家陳光標在媒體上宣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陳光盤”。姑且不論他的名字到底改沒改成,可見“抵制餐桌浪費,提倡‘光盤’行動”這一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而從大量媒體報道也可了解到,“舌尖上的浪費”這一現象正逐步得以 遏制。但筆者認為,我們不能只盯著餐桌“做文章”,厲行節約,更應該是一場立體的,持久的,廣泛的行動。
50年前,《人民日報》刊發了通訊《“一厘錢”精神》,現在讀起來仍然振聾發聵!耙焕邋X”精神卻仍具有超強的現實意義。
在厲行節約之風再度盛行的時候,我們所要關心的恐怕不應該只盯著盤子干不干凈,而應該把視角再放到大社會的各個方面。說到此,筆者不由得想起兩個現象,就在前一個階段,春節長假剛過,我市許多單位上班(商家開業)第一天就噼里啪啦放起了開門炮,鞭炮聲過后,一地紙屑,空中到處硝煙,這種既浪費又污染環境的做法為何許多單位卻視而不見?前幾天的某日,當時氣溫在大約20多度,筆者走在某單位的樓下,看到該單位有的辦公室還開著空調,很是納悶,想了一路也不知室內到底是冷風還是暖風。這些都是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或許他們心里正想著“光盤行動”,卻忽視了這些浪費同餐桌浪費根本沒有本質的區別。
進而聯想到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當中,是不是沒有浪費現象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有沒有“我”雖然吃光了盤中的飯菜,卻忽視了自來水還在流淌呢?有沒有一張紙只寫了一半就扔掉的現象呢?……這些都應該是時刻拷問自己的問題。
厲行節約實際上是個老話題,只不過在各個時期人們重視的程度不同而已。怎么節約,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比如,“光盤行動”是一種節約,節省一張打印紙是一種節約,或者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種節約,改善工作方法是一種節約等等。說白了,節約意識還是要回歸到我們每個人內心,回歸到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是徐徐清風,而不是一時陣風。
(石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