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史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④
大革命失敗前夕,1927年7月12日,根據共產國際執委會的指示,中共中央進行改組,陳獨秀從此離開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崗位。此后,他一面按照中央要求,經常發表一些文筆犀利的雜文,揭露鞭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一面反省大革命失敗的教訓,關注當前形勢和黨的路線、策略。對大革命的失敗,陳獨秀并不認為自己沒有責任,但他認為在許多問題上共產國際的指導是錯誤的,自己是被迫執行,共產國際應負主要責任!熬.一八事變”后,在國難當頭、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情況下,陳獨秀發表一系列文章,提出反蔣抗日的主張。1931年10月,他在《抗日救國與赤化》《此次抗日救國運動的康莊大路》等文章中,斥責蔣介石依賴國聯主持公理不僅是“妄想”,而且是“奴性”表現。他堅決“反對國民黨政府在和平談判的掩蓋之下,實行其對帝國主義投降”。陳獨秀的諸多言論,表現了他的強烈愛國熱忱和堅決抗日態度。1932年10月,陳獨秀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最后被以“危害民國罪”判處徒刑13年。這是他第五次被捕入獄。對于國民黨當局羅織的罪名,他回擊說:“予固無罪,罪在擁護中國民族利益,擁護大多數勞苦人民之故而開罪于國民黨已耳。”這是陳獨秀對自己最好的辯護,也是他憂國憂民之心的表露。在獄中,國民黨政府國防部長何應欽單獨面見他并向他求字,他揮毫寫下“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1937年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后,陳獨秀被提前釋放出獄。出獄后,他堅持發表抗日演說,寫下大量抗日文章。蔣介石請他出任國民黨政府勞動部部長,被他嚴詞拒絕。國民黨政府出資10萬元請他另立黨派,遭其痛斥。
1934年10月,紅34師師長陳樹湘率部參加中央紅軍長征,擔任全軍總后衛,同國民黨追兵頻繁作戰,掩護紅軍主力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連續突破國民黨軍第一至第三道封鎖線。1934年11月下旬,在慘烈的湘江之戰中,陳樹湘率領全師與十幾倍于自己的敵人殊死激戰四天五夜,付出重大犧牲,全師由6000余人銳減至不足1000人。完成掩護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湘江后,陳樹湘指揮紅34師數次強渡湘江,都先后失利,陷入敵人的重圍。面對嚴峻形勢,陳樹湘執行退回湘南地區、堅持游擊戰爭的命令,率部突圍。在激烈戰斗中,陳樹湘腹部中彈,身受重傷。他用皮帶勒住傷口,躺在擔架上繼續指揮戰斗,終于突出重圍。部隊到達道縣四馬橋時,遇到國民黨地方保安團的截擊。當突圍至四馬橋坪塘村時,陳樹湘帶領幾名戰士占據有利地形阻擊追敵,掩護其他紅軍撤退,直至子彈耗盡,陳樹湘不幸被俘。得意忘形的敵人抬著被俘的陳樹湘,欣喜若狂地前往長沙請功。就在途中,躺在擔架上蘇醒過來的陳樹湘乘敵不備,強忍劇痛用手撕開自己腹部的傷口,扯斷腸子英勇就義。
從“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到“寧斷腸子不彎脊梁”,翻開中國共產黨100年黨史,在波瀾壯闊的歷史史詩里,共產黨人的氣節如一條閃閃發光的紅線,氣貫長虹、蕩氣回腸,成為黨史中最亮的底色!
共產黨人的氣節,就是對信仰的忠誠不渝。共產黨人的氣節,就是對信念的堅定不移。共產黨人的氣節,就是對信心的堅如磐石。學史增信,增哪些“信”?就是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就是要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就是要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信仰如明燈熠熠閃耀,指引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前赴后繼、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為初心使命而忘我奮斗!(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