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雨過天晴。記者來到鳳臺縣新集鎮常廟村走訪時看到,稻田里一株株秧苗整齊劃一,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
“6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種糧能手徐淙祥回信時說到,這些年,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的政策舉措,就是要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讓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看著眼前的植保無人機正在稻田里快速地往來噴灑肥料,鳳臺縣瑞耕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興杰興奮不已:“習近平總書記給徐淙祥的回信,讓我們種糧農民備受鼓舞、信心倍增,俺要進一步擴大合作社的生產規模,種好田,多產糧,多賺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年近六旬的劉興杰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近年來,劉興杰積極投身農業生產,帶動了村集體172戶農戶參與土地經營托管服務,使當地32戶貧困農戶擺脫了貧困,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得到了當地廣大農戶的好評,合作社先后獲得“安徽省專業化病蟲害防治示范服務組織”“國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2020年4月,央視頻道《鄉村振興中國行》全媒體報道了合作社創新土地托管模式的經驗做法,社會影響力得到極大提升。劉興杰也被評為了2021年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
“隨著農村勞動力加速轉移,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問題較多,誰來種田、怎么種田出現了新的問題。土地托管作為一種新型的經營模式,通過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把分散經營的農戶組織起來,變一家一戶的‘單打獨斗’式農業生產為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生產,適應了當前生產力發展要求。”劉興杰向記者介紹說:“我們采取‘合作社+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農戶’的托管模式,2021年與村集體簽訂土地大托管服務面積1100畝,年糧食產量253萬斤,連片生產管理作物產量對比小農戶自營每畝增收260斤,當年機械化連片生產服務對比小農戶自營每畝年降低成本130元左右,集中統一購置農業生產資料對比小農戶自營每畝年節約成本140元左右。”
“土地大托管使原來農民一家一戶的小地塊集中連片起來,讓我們的大型拖拉機、插秧機、無人機、收割機等先進農業機器設備有了‘用武之地’,農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成本大大降低。加之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運用,現在種田省心省力,賺錢有保障。”談到近年來的生產經營狀況,劉興杰如數家珍:“2015年我們瑞耕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合作社通過舉辦新技術新機具綠色作業演示會,推廣水稻和小麥保護性耕作、農作物高效植保、噴灌機節水灌溉、土地深耕深松整地等農機綠色作業技術,實現了農業生產綠色高效發展。今年午季,我們合作社的小麥又喜獲豐收,高產田塊畝產達到了1300斤左右,現在小麥市場收購價在每斤1.5元左右,剔除農藥、化肥、種子及土地托管、人工等費用,每畝地種一季子小麥的效益就達到了400元以上。”
“瑞耕合作社全程托管的田地是與村里簽訂的大盤子,不直接與村民一家一戶發生聯系,合作社每年分兩次將錢打進村集體賬戶,實現了合作社、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和農戶的三方共贏。”采訪中,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同志告訴記者:“通過土地托管,不僅解決了土地有人種糧食的問題,保障了農民利益,而且村集體每年還能有一定的收入,可以用于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也進一步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土地托管好種田,種好糧食多賺錢。俺現在種田有癮,每天不到田里轉一轉,心里就不舒服。”種了半輩子糧食的劉興杰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目前俺們合作社的水稻已經及時栽插結束了,俺還通過社會化服務的方式,為周邊缺少勞動力的群眾栽插了4000多畝水稻。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鼓勵,有‘土地大托管’和農業先進科學技術的支撐,俺種糧賺錢的底氣更足了。”(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