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市第一家非煤產業上市企業,山河藥輔——“產業升級+國產替代”打造藥用輔料旗艦
車子緩緩駛入淮南經開區生物醫藥工業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做強醫藥產業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巨型標語。作為園區醫藥產業的核心企業之一,山河藥輔是“中國藥用輔料行業領跑者”,擁有國內最大的微晶纖維素和交聯羧甲基纖維素鈉生產基地,亞洲最大的羧甲淀粉鈉和硬脂酸鎂生產基地,恰是前述標語的有力注腳。
創業:你不勇敢,沒人會為你堅強;你不奮斗,沒有人能幫你實現夢想。
——摘自《筑夢山河——山河藥輔二十年》
在公司一間會議室的書架上,記者看到一本名為《筑夢山河——山河藥輔二十年》的書,書里記錄了企業的“成長”。“這是我們去年公司20年年慶時編寫的。我國藥用輔料產業被重視的歷史也是21年,而山河藥輔就是伴隨著行業發展成長起來的。”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尹正龍徐徐展開自身創業和公司發展的“奮斗卷”。
山河藥輔最早只是淮南市第五制藥廠的一個藥用輔料生產車間,而且是最小的一個車間。
1989年,大學畢業的尹正龍被分配到淮南市第五制藥廠。“那時我國制劑行業‘重原料藥、輕輔料’,大部分輔料供應商是傳統的化工廠、食品廠,生產模式十分粗放。我在日常使用輔料的過程中發現制劑整體質量很難把控,而采購到品質好的輔料也難上加難,當時就覺得未來藥輔產業一定有發展前途。”尹正龍回憶道。
入廠兩年后,尹正龍自己申請調到開發科,開始潛心研究輔料。“為了輔料研發,遍訪了省內相關的專家學者,借來了所有可以查到的資料,卻還是經歷了第一個產品的292次的失敗,每一次失敗,不是麻木,而是愈加的痛惜,仿佛倒入垃圾桶不是試驗的廢料,而是我們的五臟六腑。但最終在293次,迎來了成功的喜悅。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陸續研制出了4款新品,并組建了1個小車間專門生產輔料,主要為藥廠提供配套,但由于用量不大,規模一直起不來。”尹正龍告訴記者。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國內制藥行業對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美國、歐洲的相關企業紛紛在中國設立辦事處銷售輔料產品,這就像一條鯰魚擾動了市場,讓國內制藥行業對輔料的認知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極大地推動了行業發展。
眼見行業發展步入正軌,1998年,尹正龍萌發自主創業的想法。“五藥廠當時對制劑、原料藥和輔料三個業務板塊實行承包責任制,輔料車間最小并且沒有人愿意承包,但卻是我的首選。”談及當時的選擇,尹正龍堅定中透著一絲自豪,“帶著價值不到20萬元、破舊不堪的設備和17位員工,我們便以承包形式開啟了最初的創業之路。”
創業在任何年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相當于白手起家,缺錢、缺人、缺設備、缺市場,然而,硬是憑著一股韌勁闖出了一片天地。
沒有資金,大家一起轉借;沒有業務,大家一起開拓。三年左右的時間,車間規模就做到了100多萬元,還拿到了哈藥六廠的訂單。雖初嘗規模化生產的甜頭,但受制于體制問題,承包人無法完全獨立于藥廠,當時五藥廠效益下滑,輔料車間難免受到波及,“走出去”成為必由之路。
2001年4月,尹正龍將輔料車間買斷,并以獨立法人的形式剝離出來,山河藥輔由此誕生。
尹正龍習慣用“五個階段”概括公司發展歷史:2001年前承包制階段;2001年-2005年的野蠻生長階段;2005年-2009年的規范發展階段;2009年-2015年的上市階段;2015年至今的穩步發展階段。尤其是2015年,山河藥輔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淮南第一家非煤產業上市企業。
作為國內固體制劑藥用輔料的龍頭企業,山河藥輔的飛速發展可以用一組數據來丈量:20年來,員工數量翻了30倍,資產翻了310倍,銷售額翻了220倍,利潤翻了340倍,累計向政府上交稅收3億元。
創新:讓出廠的每一件產品都可以用“過硬”來概括,讓踏出的每一個腳印都可以用“攀升”來形容。
——摘自山河藥輔官網
在公司各廠區,與質量相關、創新發展的標語隨處可見。“任何困難都不能把我們打倒,唯有質量和創新。”尹正龍反復強調的這句話,被所有“山河人”銘記在心里,落實在行動中。
打開山河藥輔官微,一則信息躍入眼簾:2022年8月,公司自主研發的“一種低松密度交聯羧甲纖維素鈉的制備方法”獲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授權。而這,已是企業獲得的第17個國家發明專利。
“質量是我們的生命,創新是我們的靈魂。”尹正龍坦言,從創立之初,企業就將創新創業作為前進的精神動力,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創新研發。
2002年,山河藥輔被安徽省科技廳認定為“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
2011年10月,“藥用輔料薄膜包衣材料的制備方法”榮獲國家發明專利,這也是企業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發明專利。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公司大力推行藥用輔料功能性指標的理念,提高自身產品質量。2012年,與中國醫科大學合作進行國家藥監局項目“藥用輔料功能性指標”的研究,該研究成果“藥用輔料功能性指標指導原則”首次被收錄到《中國藥典》2015年版附錄中,作為制藥行業判斷輔料性能優越的依據。
2018年6月,山河藥輔通過QMS質量管理體系、EMS環境管理體系及OHSMS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QES三標認證,質量建設不斷奮進。
2020年12月,公司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因為專注,所以專業;因為專業,所以卓越。目前,公司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7項;擁有“山河藥輔”、“立崩”、“易彩”等15個注冊商標,其中“山河藥輔”、“立崩”和“易彩”商標為安徽省著名商標;擁有省院士工作站、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藥用輔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省級研發平臺、國家級省級項目。
有一個詞叫“獨立思考”,還有一個詞叫“人云亦云”,兩種思維截然不同,取得成效也大不同。在山河藥輔的發展歷程中,有很多“獨立思考”的細節為后來的騰飛埋下了伏筆。
2005年前,公司處在野蠻生長階段,銷售和管理較隨意。同時國內輔料企業同質化現象嚴重,且經營思路都停留在推銷層面。而當時的國外輔料企業卻以優質的產品、多樣化的規格、先進的營銷模式,逐步占據了中國高端市場,對國內企業形成“降維打擊”。
“如何提升競爭門檻?”一次輔料行業的研討會上,尹正龍在和外資輔料企業負責人交流時受到啟發,回來后提出了啟動“加速器計劃”。這個計劃在公司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其中技術營銷、前置營銷等系列新名詞,就是由山河藥輔在業內首次提出并應用。
“秀才兵”是尹正龍提出的新營銷理念,他要求銷售人員要有雙重身份,既是銷售員又是工程師,走技術營銷的模式,變被動推銷為主動引導。“營銷人員要拿出1/3的時間與客戶的生產、技術部門聯系和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同時我們還建有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只要銷售人員提供顧客需求,公司便會在第一時間組織人員研究改進,為客戶試制樣品、設計和驗證處方,改進輔料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尹正龍介紹說。
技術營銷猶如一股清流,讓山河藥輔在業內瞬間名聲鵲起,也讓精細化生產深入企業骨髓。目前,公司藥用輔料品種已經從創立之初的5個品種,發展到30多個品種、80多個規格,且以年均新增2個品種的速度不斷發展。
2007年,也就是新的營銷理念全面推行的次年,山河藥輔營業額從2000多萬元躍升至6000萬元,此后一路攀升,2021年公司營業收入6.2億元,同比增長16.1%。
之后,公司又創新提出了前置營銷。尹正龍介紹,前置營銷是在藥品處方設計之前,通過與研發機構、高校等密切交流,讓公司輔料進入藥品研發階段,以便掌握市場的主動權。每年公司會組織50場以上的專業技術交流會,與客戶深入交流制劑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需求,了解相關藥品生產現狀,挖掘藥用輔料可能發揮作用的空間。
營銷理念的突破助力山河藥輔目標市場由低端向高端躍升,逐步構建起國藥集團、廣藥集團、石藥集團、正大天晴、揚子江、賽諾菲、衛材等知名客戶群。數據顯示,公司前100戶客戶貢獻的銷售額占整體營收的60%,制劑百強客戶銷售額占總銷售額28%。
創造:心裝著百姓的安康,山河致力創造現實的輝煌,成為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藥用輔料制造商。
——摘自《筑夢山河——山河藥輔二十年》
翻閱山河藥輔大事記,最后一條的內容是:2021年7月31日,公司第三個廠區一期項目開工奠基。
開工不到一年,2022年6月7日,新區新型藥用輔料系列一期項目主體建筑順利封頂。“一期項目工程五條生產線,預計2023年上半年投產,年生產能力近萬噸,達產后預計增加銷售收入3.85億元,年均納稅為3600多萬元,新增就業130多人。”尹正龍介紹說。
不僅內生式發展,而且外延式擴張!
早在2007年,山河藥輔就開始布局海外市場,算是國內輔料行業出海的先行者。
“最初,公司把目標市場選在了東南亞。在初始階段公司也犧牲了部分利潤,但也鍛煉了我們的外貿隊伍。”尹正龍坦言。
有了東南亞的初步探索后,山河藥輔開始綁定制劑企業,實現借船出海。“通過打入制劑企業的供應鏈,隨著他們產品的出口,我們的輔料也自然走向了海外。”尹正龍表示,這個階段,公司取得了多項歐美相關醫藥體系認證,為后續打開發達國家市場通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截至目前,在美國,山河藥輔生產的產品,有12個取得美國DMF歸檔號;在歐洲,有8個品種獲歐盟EXCIPACT認證復審通過;公司羥丙甲纖維素成功通過了歐洲藥品質量管理局(EDQM)評審,并被授予CEP(歐洲藥典適用性)證書。
而今,山河藥輔的海外業務已經邁入了第三階段——自主品牌時期。企業的品牌取名sunhere,寓意太陽升起的地方。公司的海外版圖已經擴展至德國、英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墨西哥、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等國,近三年來外貿出口額年復合增長率超30%。尹正龍告訴記者,預計到“十四五”末,公司海外業務占比將達30%以上;到“十五五”末,國際業務將與國內平分秋色,各占50%。走在行業前沿,尹正龍始終認為,山河藥輔的競爭對手主要是國際藥用輔料企業。
2021年,公司將“全面升級、替代進口”定為年度主題,全力向高端市場轉型。戰略實施的元年,主要替代進口客戶25家,“未來3-5年進口替代都將是我們的發展主線。”尹正龍告訴記者:“國外輔料價格相比國產輔料高2-3倍,但在精細化與穩定性表現方面,我們的產品已經完全可以和歐美相媲美。”從業幾十年,尹正龍對輔料的前景從未有過質疑,對公司的高質量發展從未有過遲疑!(記者 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