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推動發展 改革惠及民生
——訪市委常委、潘集區委書記宋立敏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再次釋放‘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這一信號。作為傳統資源型城區的潘集,將全面深入學習領會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奮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讓改革成果更多惠及潘集人民。”日前,市委常委、潘集區委書記宋立敏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宋立敏表示,潘集區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快建設國家綠色綜合能源基地。立足淮南國家新型綜合能源基地主戰場定位,認真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和“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積極推動能源清潔化、低碳化、智能化發展,全力服務保障平圩發電、淮河能源煤電、中安聯合煤化等打造年產值過百億的龍頭企業,加快潘集電廠二期、平圩電廠四期等先進支撐性電源點建設,開工500千伏潘集變電站等重大能源項目,持續強化國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利用采煤沉陷區、公共建筑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風電、光伏、儲能、煤層氣、電廠余熱等綠色清潔能源及相關制造業,推動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及“多能互補”、綠色轉型。截至目前,全區現有綜合能源及相關規上企業30余家,2023年實現總產值400余億元,十四五末全區電力總裝機將達1200萬千瓦左右,著力構建更加完備的新型能源產業體系。圍繞煤系固廢綜合利用,大力發展煤矸石陶粒系列新技術,推動曾經污染環境的“頭疼事”變為循環經濟的“香餑餑”,著力打造百億規模循環經濟,促進能源基地健康、可持續發展。
“潘集區立足自身深化改革舉措,化解阻礙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極大激發了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2023年全區GDP首次突破300億大關,達到304.6億元,GDP總量排名在全省104個縣區由2020年第68位上升至2023年第60位,在全省季度賽馬考核中連續5個季度實現爭先進位。”宋立敏告訴記者,潘集區將堅持以改革的態度打造最優發展環境。正視差距、直面問題、化被動為主動,積極推動開發區、采煤沉陷區、房地產等領域歷史遺留問題化解,以更大力度創新實施沉陷區房券安置,推動房地產項目復活平穩健康發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及債務金融領域風險化解,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組建錯位發展互為支撐的地方發展平臺,為經濟發展掃清障礙、注入活力。以提升項目發展承載能力為抓手,著力打造新材料產業園、綠色食品產業園、包裝制造產業園、潘東新城智造園、循環經濟及大宗商品物流園等“一區多園”發展模式,培育壯大新能源制造、新材料、綠色食品主導產業作為潘集未來發展重要增長極,持續增強經濟發展后勁。搶抓湯漁湖退堤,S63、S10兩條高速,淮河大橋,淮南港綜合樞紐建設等重大項目實施機遇,進一步完善公鐵水聯運交通網,加快構建更加便捷高效的交通物流大環境。
宋立敏說,潘集區要以改革的舉措保障民生惠及百姓。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產業發展,盤活搬遷安置節余用地,建設小微園區,引導群眾向城區、鄉鎮駐地和美麗鄉村集中、就近就業。持續深化市級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嫁接成效,統籌整合資源、激發內生動力,把更多好學校、好醫院建在群眾家門口。淮南新材料產業學院在淮南聯合大學潘集分校掛牌成立,安徽理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潘集分院(市五院)完成整體托管,淮南市中醫院醫聯體潘集分院(泥河鎮衛生院)揭牌,推動教育資源提檔升級、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全區教育、醫療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用好全省農村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政策,堅持“公建民營轉型一批、公建公營提升一批”的改革思路,對全區農村敬老院進行整合,推動敬老院與衛生院醫養合作,持續提升農村敬老院管理服務水平。堅持“場所便利化、人員就近化”的建設思路,盤活村級閑置設施、用好村民富余房屋,探索試行積分制,通過“鄰里幫、鄰里助、鄰里訪”等方式開展互助養老,打造“黨群連心、政策暖心、老人開心、子女安心”方便可及的區域性失能照護中心、區級養老服務中心和農村幸福院,真正讓群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記者 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