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眼于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從四個方面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專門部署,為新的歷史起點上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彰顯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要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進一步壓實各級黨委的主體責任,切實擔負起意識形態工作的相關責任。對于大是大非問題、政治原則問題,各級黨委要敢抓敢管、敢于斗爭,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真正把意識形態工作的規矩立起來、挺起來,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強化問責剛性約束,將責任落實情況納入巡視巡察安排中,抓好意識形態專項檢查,確保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到位。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持續深化文明培育,引導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形成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風尚,提升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積極開展針對性和現實性強的文明實踐活動,提升活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使廣大群眾自覺成為文明實踐的主體。切實改進和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堅持把惠民生、辦實事貫穿于文明創建全過程。
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要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推動文化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的重中之重。發展公共文化服務,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促使文化發展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生產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為廣大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以高質量文化供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推動文化與旅游、科技等領域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全面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創造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標識符號和文化產品,讓更多的文物說話,使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勃勃生機,生產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
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管好用好互聯網是掌控新聞輿論陣地的關鍵。在這個戰場上,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網絡空間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陣地,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進一步加強網絡文明建設。要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掌控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堅持黨管媒體原則,建立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壓實主管部門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和平臺主體責任,推動形成綜合治網格局。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樹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強化法治信仰;推動網絡法律體系不斷健全,運用法律法規,強化對網絡空間的有效管控與治理,不斷深入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不斷健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制度,建立政府、社會、網民參與的多元主體治理模式,形成人機協同網絡監管體系機制,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
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使國家形象傳播更具感染力。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拓展國際傳播渠道,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拓展國際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運用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采用新興媒體、移動傳播手段,創新國際傳播方式,創新內容形式,提高傳播藝術,提供適應電視、移動網、客戶端、社交媒體、視頻通訊社等多渠道、多形態傳播的新聞內容和產品。積極參與國際傳媒市場競爭,全面提升我國國際傳播效能,改變中國形象的建構和傳播呈現的“他塑”現象,讓世界更加全面、客觀和理性地認識、理解和評價中國,推動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打造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全媒體矩陣,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充分調動國際傳播中的各方力量,形成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大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傳播“國家隊”,重視發揮社會各界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不斷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我們要以開放包容的胸懷吸收外來優秀文化,學習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積極吸納各國人民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在不斷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自尊、自信、自立。不斷開展跨文化交流,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讓世界更全面客觀地認識、理解中國,推動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全球治理、積極處理國際事務、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塑造良好的國際形象。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推進文化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章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