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僅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同時,還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的青銅器、玉器、陶器等藝術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牛的形象。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內,有一件小巧玲瓏的臥牛青銅鎮,這件物品因它的腹下刻有銘文“大府之器”而得名,故又被稱為大府銅牛。
大府銅牛于1956年在壽縣邱家花園出土,據專家考證,銅牛為戰國時期之物。因在該處又陸續出土了鄂君啟節、舟節等物品,這些器物又都出土于壽春城故址內,因而專家認為,它們可能是不同時期壽春城內的宮室遺物。同時,這批器物也為推測壽春城的始建年代和蔡都州來的具體位置提供了必要的依據。
這件大府銅牛形態逼真、造型栩栩如生,牛身長10厘米,前脊高5厘米,后腹高4.3厘米,重1.7公斤。牛為臥狀,頭頸回伸,尾甩貼于左股之上,前腿雙跪,后腿屈于腹部。銅牛的工藝制作結合嵌與錯兩種技術,牛眼、眉和鼻用白銀鏤錯而成,周身與前后蹄鑲嵌成寬條或舒展卷曲的圖案,以脊梁為中線,花紋相互對稱,眼、眉、鼻等部位與身上的線狀渦紋則系白色金屬鏤錯而成。
大府銅牛的紋飾采用的金銀錯嵌工藝,這是繼春秋中期興起的青銅器表面鑲嵌紅銅的工藝之后而出現的。金銀錯,也稱錯金、錯銀,就是在鑄造的銅器上,刻鏤出溝槽,用金銀絲或金銀片,鑲嵌成紋飾或文字,然后用錯石,也作“厝石”,把器物的表面磨光。金銀錯嵌工藝的優點是能顯示出色彩對比,使紋飾的線條更鮮明,藝術形象更生動,且又不生銹。這一技術,在我國戰國時非常盛行。這件銅牛就將嵌錯工藝同施于一器,把飛旋流動的曲線美表現得淋漓盡致,給人以強烈的藝術美感。
在古代,“大府”是個什么樣的所在?據《周禮·天官·大府》職云:“大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頒其貨于受藏之府。” 由此可知,“大府”乃是楚王室掌管貨賄幣錦的機構,是王室府庫的官長,掌管四方向王室進貢的“貨賄”,同時在王進行賞賜時負責從府庫中搬取、清點賞賜品。此器當是大府所藏專供王室使用的器物,故造型制作都異常精美。
大府銅牛鎮,這個“鎮”字,卻不是用來鎮水的,而是用來鎮席的。在古代,室內沒有像現代這些款式多樣的桌椅家具,人們在席地而坐時,通常會在地上鋪上席子。古人對禮儀非常重視,正規的坐姿要求雙膝跪地,臀部坐在腳后跟上,這種坐姿被稱為“跽坐”,這是一種端莊、恭敬的姿態,在接待賓客、進行祭祀等莊重場合,人們都會以“跽坐”的姿勢示人。
同時,為了讓席地而坐更加舒適,古人還會使用一些輔助物品。像文中提到的銅牛鎮,就是用來壓住席子的四角,防止席子滑動或被風吹起的。而且,根據身份地位的不同,所使用的席子在材質、制作工藝和裝飾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如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等,這些都反映了古代嚴格的等級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
銅鎮在東周時期開始流行,東周時期人們席地而坐,為了避免起身和落坐時折卷席角,便使用來壓住席子的四角。這一時期的銅鎮多為動物造型、制作精美,完整的一套為四枚,如虎、豹、辟邪、羊、鹿、熊、龜等。
這件青銅臥牛鎮造型生動、紋飾精美,是楚國青銅工藝之杰作,現真品藏于國家博物館。
(記者 李嚴 蘇國義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