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記者會上,李克強總理在回答人民日報記者關于全民閱讀問題時,講了這樣一段話:“我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我們國家全民的閱讀量能夠逐年增加,這也是我們社會進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標志。把閱讀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與工作方式相結合,不僅會增加發展的創新力量,而且會增強社會的道德力量。”總理的這一番話,點明了閱讀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座城市和一個人的極端重要作用。
關于閱讀,世界各地流傳著很多溫暖而經典的事例。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很多年來都保持著這樣一個習俗,親戚、友人之間走動看望,都把書籍作為禮品饋贈對方。在美國曼哈頓的街頭公園、游園,與綠樹和鮮花一同映入眼簾的,是擺放在那里的圖書、雜志,游人可以隨手閱讀,也可以攜帶回家閱讀,但必須在讀完后送回。在中國杭州,率先發起了“漂流書屋”活動,在高鐵、大學校園設立固定書屋,供人們即時閱讀,人們也可以拿出自己的一本圖書在書屋進行交換閱讀。在古代中國,關于閱讀,還有眾多如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的勵志故事。
顯然,于個體而言,對閱讀所持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走向和事業發展的方向。從大的方面來講,對閱讀所持的理念,決定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座城市興衰成敗。所以,閱讀是一個關系國民素養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關涉國家、民族未來的基礎工程,絕非小事。這也是把全民閱讀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的根本之所在。
今天,面對區域發展的白熱化競爭,不進則退、小進也是退,靠什么在競爭的滾滾激流中不被淘汰?要件很多,但其根基恐怕與學習、教育不無關聯。一座城市,如果只聞麻將、撲克“聲聲入耳”,如果飄蕩在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不是書籍的墨香,那么這座城市在競爭中恐怕難以勝出!
從閱讀,進而延展為學習、教育,最后歸結為文化,直至市民的文明素養和城市的文明程度。衡量一座城市的高度,并非這座城市所擁有的高樓是否觸摸到天際線,而是這座城市的文明根基有多么堅厚。遵循這條脈絡,可以考量出閱讀的重量!
結繩、甲骨、竹簡、絹帛、紙張,直至今天的互聯網絡,無論文字的載體如何變化演進,它的書籍的身份沒有改變,它的書香的標簽沒有改變,它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本質影響沒有改變。
讓我們始終銘記閱讀的初衷。
(懷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