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盤行動”“節儉惜福”“理性消費”……如今,在淮南市的大小餐廳、學校食堂以及各種形式的公益廣告上,這樣的文明用餐標語隨處可見。創建文明城市,踐行餐桌新風,《淮南文明18條》第七條寫著“不剩菜、不剩飯”,相關管理部門發文“倡導節約、文明用餐”。
倡導文明用餐,源于吃喝浪費。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食物的種類逐漸增多,大家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越來越講究,食物不僅可以解決溫飽,還可以用來講排場,隨之而來的便是可能出現鋪張浪費。
吃喝浪費問題在上世紀80年代遭遇過熱議,電影《一九四二》中描繪的舊社會的饑荒,也曾引發人們深度反思。追憶往昔,饑餓感與許多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在今天,少數偏遠地區的居民,依然在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為徹底攻克“兩不愁三保障”持續奮斗。
“民以食為天”,這句俗語道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食物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基礎。而餐桌上的浪費,必然不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
遏制浪費、倡導節儉,淮南市開展“文明用餐”行動,要求廣大消費者轉變講排場的消費觀念,摒棄愛面子的消費陋習;要求各級媒體和相關管理部門勇于擔當,倡導理性消費、浪費可恥的理念,對鋪張浪費現象進行曝光;也要求大小餐廳、各類食堂積極參與,引導消費者節儉點餐,樹立合理消費、科學飲食的健康養生理念。
合理消費是文明用餐的基礎,倡導按照用餐人數實際需要點菜,培養不剩菜不剩飯、餐后打包的習慣;科學飲食應當成為文明用餐的根本,就餐時,在營養健康和衛生習慣上多考慮,合理配菜,養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健康心態應當成為文明用餐的追求,拋開飲食攀比的陋習,保持開闊爽朗的心態,積極向上、樂觀陽光才是應有的生活態度。
確實,“文明用餐”就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節約不等于小氣,相反是一個人難得的自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子家訓》告誡我們要愛惜糧食、知難勤儉。勤儉節約古來有之,并一直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承至今。“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歷史一再告知我們,“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歷久彌新。
當前,全市上下正在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行動,理應不遺余力地傳承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制止、防范浪費行為,讓公眾、企業和政府都參與到“文明用餐”行動中,尤為必要。
樹立節約意識,倡導節約文明。讓“文明用餐”行動不僅掃走桌上殘留的食物,更滌清我們腦袋中的浪費觀念。“文明用餐”是每一位市民應當擁有的道德素養,也是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文明用餐”就在你我身邊,隨處可見,隨手可做,節約一小步,文明一大步。這既提升自我修養,也是對社會做貢獻。“文明用餐”不只在今天,而是每一天,它永不過時!(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