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出發,扎實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民生工程。改造后的老舊小區外觀環境“舊貌換新顏”,小區各項功能、設施提檔升級。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帶給居民滿滿的幸福感。
不過,改造不能一勞永逸,如果居民物業服務意識不提高,后期維護跟不上,老舊小區可能又會“新貌變舊顏”,再次反轉為“三無小區”。
應該說,改變居住環境,是老舊小區居民最迫切的愿望,對于老舊小區的改造,絕大多數居民都拍手稱快。但對于是否引進有償物業管理,以及物業管理的重要作用,業主們的觀點就有所不同了:“本來就是老舊小區,沒必要花物業費那個錢”,“收費標準高了,我們不能接受”……此類觀點不一而足。
目前,我市進行改造的老舊小區,大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從那個年代延續到今天,居民們沒有繳納過物業費,更沒有“花錢買物業服務”的消費意識。習慣了免費,短時間內就很難心甘情愿地自掏腰包。
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后,不引入物業公司入駐,沒有常態化管理,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扔垃圾、隨意停車、畜禽亂跑、墻壁涂畫等,漸漸地可能會被“打回原形”。重返“臟亂差”,居民們自然又苦惱不已。
為防止“一年新、二年舊、三年回老路”現象出現,我市相關部門正因地制宜實施多種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模式。比如:以“就近管理,資源共享”的原則,將相鄰幾個規模較小的老舊小區“整體打包、連片管理”;在合理確定成本的前提下,針對老舊小區物業管理企業實際現狀,由市、區財政按照服務面積給予一定經濟補貼,待小區條件改善,物業服務步入正軌后逐步取消;加強物業管理有關政策法規和知識的宣傳,物業企業定期公開物業服務項目、質量標準和運營狀況,取得群眾認可,多方引導促進業主主動繳費。
其中管理模式一大亮點,記者認為是:對完成改造、條件允許的小區,由管理部門幫助小區選擇專業物業公司;居民收入較低、且不太認可的,由管理部門接管,暫時實施以保潔為主要內容的簡易物業管理模式。
歸根結底,要建立長效的維護和運營管理機制,老舊小區的居民要有自治意識,要樹立現代的物業服務意識,特別是“消費者付費”的基本觀念。對淮南來說,老舊小區“不但建好,更要管好”,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是改變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素質、改善城市秩序,乃至提升城市整體文明程度的重要一環。(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