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并非某項具體工作,而是一種戰略思維和哲學思考。黨的十九大更是將其確定為決定性統領性因素,擺在了“四個偉大”的第二位。也就是說,黨建是黨組織站到全黨理論創新、歷史縱深和經驗智慧的寬廣視野,從全局出發,通過組織統合、組織凝聚、組織教育、組織培養等,錘煉人的理想信念、構建人的崇高信仰、轉變人的作風習氣、涵養人的心性修養、鍛造人的先鋒精神,讓人不斷認識自我、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從而以正確的價值理念和飽滿的精、氣、神去推動客觀世界的改造和經濟基礎的變革,實現多方共贏的一種戰略格局。既然黨建是一種戰略思維,那么黨建的“定位”問題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所以,我們在“四高四有四化四十分鐘”的黨建示范點創建標準當中,把“高起點定位”放在了第一位。最近讀到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1996年發表的《什么是戰略》一文時,發現他也是把“定位”作為戰略的根本,明確提出:“所謂戰略就是創造一種獨特、有利的定位,涉及不同的經營活動”。
那么,黨建如何實現這樣的戰略“定位”和戰略目標?《孫子兵法》之中的一段話,給我們提供了創造性轉化的底色:“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從黨建的角度講,所謂“道”,就是靈魂,即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傳統、性格和氣質所凝結成的團隊魂魄,它是構筑團隊生命、團隊精神、團隊價值和團隊力量的內在貫通。所謂“天”,就是視野,即世界眼光、全局思維、戰略遠見、中央精神和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所指引給我們的前進方向,它是照亮一個地方、一個單位“遠行”的明燈。所謂“地”,就是實際,即我們所處地方、單位的特殊性、適應性和群體素質、黨建基礎、中心任務等,它是使戰略“定位”和戰略目標能夠有的放矢的現實土壤。所謂“將”,就是領導,即一個地方、一個單位的黨組織書記,他是戰略得以準確定位、愿景得以順利實現的“主體”,“一個得力的領導人必然擅長兼顧兩頭:最高層次上的抽象概念和最一般層次上的具體行動”,也就是說,這個“將”既要精通以“布陣之道”為核心的黨建思維,又要擅長抓黨建促發展的實際工作。所謂“法”,就是策略,即黨建戰略定位得以付諸實施的載體謀劃、制度規則和方法措施,它是戰略定位、共同愿景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筆者以為,以上這五件大事,正是思考黨建、謀劃黨建、定位黨建、推動黨建的核心要素,只要準確而深入地對其進行分析考量,我們就會有站在高山之巔俯瞰全局、放眼未來的時代高度和極目遠眺、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的全新感覺,就會在抓黨建促發展的征途中“百戰不殆”。
古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抓黨建的本質性目的,就是既立足當下,又著眼長遠,堅持在改善現狀的同時規劃明天、引領未來,實現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雙向改造,向著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方向不斷邁進。孫子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黨組織書記一定要跳出“伐兵”“攻城”的具體事務,站到戰略思維和哲學思考的黨建層級,“容天下之物,受天下之善,論天下之事,觀天下之理,應天下之變”,從五大核心要素中作出“伐謀”的戰略思量,以遠見和卓識引領一個地方、一個單位向著黨所指引的航向,乘風破浪、不斷精進,駛往勝利的彼岸!(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