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一秋耕作成谷,一顆一粒積聚成倉”。金秋九月,空氣中飄蕩著豐收的味道,糧食是民生之本,顆粒歸倉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因此,手中有糧,心里不慌;愛糧節糧,需從源頭抓起。
愛糧節糧需要在收獲環節降低糧食損失。眼下正是收割的季節,要根據實際情況淘汰老舊收獲機械,加快升級換代,鼓勵使用高效低損收獲機械;要加大農機手培訓力度,做到細心、細致收割,降低機械收獲損失,減少田間收獲環節浪費;要加大厲行節約的宣傳力度,廣泛動員種糧群眾,及時撿拾散落田間的稻穗,確保糧食都能顆粒歸倉,都能物盡其用。
愛糧節糧需要在倉儲環節降低糧食的損失。收獲后儲藏不當,會直接導致一些糧食在未進入市場之前就不能食用。目前大多數家庭都采用傳統的儲藏方式,無論儲藏技術還是標準都不高,容易受天氣變化和環境影響,導致稻谷發芽、霉變等。因此,要積極動員農民朋友搶抓晴好天氣收割成熟的糧食,及時烘曬入倉;要加大農民群眾倉儲技術指導,科學選擇倉儲地址;要強化技術攻關,建立高標準儲藏中心,及時收購群眾收獲的糧食,防止群眾因儲藏不當導致糧食浪費。
袁隆平在接受采訪時曾說過,我們辛辛苦苦鉆研提高水稻產量,每畝提高5斤或者10斤都很難,提高之后,又浪費了,浪費不但可恥更是犯罪。確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和嚴重洪澇災害后,到手的豐收來之不易,沉浸在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喜悅之中的我們必須謹記,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安全,時刻做到愛糧節糧。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不斷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這是保持經濟社會穩定的信心和底氣所在。是時候掀起一場厲行節約、反對糧食浪費的熱潮了,愛糧節糧當從源頭抓起!(鄭昌海 張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