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廖凌云 通訊員 許變)12月18日,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從田家庵區人民法院獲悉,該院將司法服務端口再前移,將鑒定從“訴中”移到“訴前”,為當事人“減負”,為審限“瘦身”。該院速裁團隊最近受理的兩起非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件均是訴前對傷殘等級、三期(護理期、營養期、誤工期)進行司法鑒定,訴中同步進行調解,最終達成調解協議,被告當場給付賠償款,糾紛一次性解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今年4月,被告程某駕駛電動車在某路段逆向行駛與原告劉某駕駛的電動車相撞,造成原告肋骨骨折,車輛受損。事故發生后,公安部門認定被告程某承擔本次事故全部責任,原告無責任。原告劉某訴至法院,申請司法鑒定,請求被告賠償各項損失合計69697.17元。今年4月,被告吳某駕駛無號牌電動四輪車沿某大道由南向北行駛時,超車碰撞到前方同方向行駛的原告程某駕駛的兩輪電動車,造成程某受傷及車輛受損。交警部門認定吳某全責,程某無責任。程某訴至法院,申請司法鑒定,請求被告賠償各項損失15208元。
法官了解案件基本情況后,認為案件事實清楚、法律責任明確,具有調解基礎,但由于兩起案件雙方當事人對賠償金額意見分歧較大,原告及被告均要求進行司法鑒定,確定傷殘等級及三期,訴前調解并未成功,于是依法委托鑒定機構為當事人進行司法鑒定。
本著徹底化解矛盾的初衷,正式立案后,法官再次聯系兩起案件原、被告雙方,幾番釋法明理,為雙方認真分析案件事實、賠償標準及責任劃分,并詳細說明調解益處。最終,雙方達成一致調解協議,被告當場支付案款。至此,兩起非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得以順利化解,實現案結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