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嚴)知識產權保護是激勵創新創造、維護公平競爭的核心機制,為高質量發展構筑了法治屏障。日前,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從市中級人民法院了解到,2024年全市共受理各類知識產權案件574件(其中舊存9件),審結570件,結案率為99.3%。
據介紹,2024年全市法院受理的案件中,知識產權刑事案件56件(其中舊存8件),審結53件,刑事案件結案率為94.6%,對107名被告人作出有罪判決,并處罰金及追繳、沒收違法所得718.6萬元;受理知識產權民事案件518件(其中舊存1件),審結517件,民事案件結案率為99.8%,為各類企業挽回損失206.04萬元。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市中級人民法院向市民公布兩起典型案件,希望能起到警示作用。
案例一:2022 年 10 月,江某未獲華為授權,通過網絡制作假授權證書等資料,獲“拼多多”平臺銷售新品華為手機資格。隨后,他在深圳華強北購買大量帶假冒華為注冊商標圖案的翻新手機及配件,在居住地包裝后以正品名義銷售,至 2023 年 1 月 6 日,銷售金額達 180 余萬元 。法院審理認為,江某明知是假冒商品仍欺詐銷售,侵害消費者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生效刑事判決認定其銷售金額。因此,法院支持安徽省消保委要求江某支付 540 萬元懲罰性賠償金的訴求。此案適用三倍懲罰性賠償,震懾潛在侵權人,助力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生態。
案例二:2021 年 2 月起,張某在上海寶山區民房內,用網購設備將正品與普通涂料混合,灌入假冒“華潤”“三棵樹”品牌空桶封裝,通過淘寶店鋪售賣,妻子李某協助經營。2021 年 4 月至 2023 年 5 月,二人網上銷售假冒乳膠漆金額合計 158645.26 元,非法獲利 2 萬余元。法院認為,張某、李某未經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相同商標,情節嚴重,構成假冒注冊商標罪。本案系共同犯罪,張某為主犯,李某為從犯。二人到案后如實供述、退繳違法所得、賠償并獲諒解,可從輕處罰。最終,張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罰金三萬元;李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罰金二萬元。違法所得追繳,作案工具沒收。打擊此類犯罪,對維護商標所有人和消費者權益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