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建則建”原則,持續推進具有淮南特色的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治理新模式。
加強組織領導,聚力聯動治理。逐步構建“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部門聯動”工作格局,堅持密切協作、齊抓共管,共同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常態化開展市礦溝通交流,細化實化具體方案,推動耕地保護、生態修復、綜合治理落地見效。
堅持規劃引領,明確治理路徑。編制實施《淮南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2—2035年)》,明確“邊采邊治、防治并舉、治用并重”治理路徑,市礦逐年簽訂目標責任書,下達年度治理任務。對于穩沉區,通過統一規劃、全面修復,實現功能品質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對于非穩沉區,利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綜合改革試點契機,探索實施采煤沉陷區水面征收、耕作層表土剝離等創新改革,推進采煤沉陷區綠色發展。
優化開采布局,推進源頭治理。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壓實礦山企業“邊開采、邊治理”主體責任,嚴把設計、掘進、回采三關。指導采煤企業制定《優化“十四五”開采布局減少地面沉陷方案》,從源頭上減少或減緩地面沉陷。
加強動態監測監管,精準分類治理。每半年度開展一次采煤沉陷區全覆蓋調查監測,同步推進采煤沉陷區動態監測試點,完善沉陷區監測網絡、數據共享和成果應用機制,繪制監測“三色圖”,為耕地保護、生態修復、綜合利用等提供科學依據。
(記者 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