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雪峰)據市氣象資料顯示,上周淮南氣象觀測站最低氣溫24.2℃(7月19日),最高氣溫37.7℃(7月16日),一周無降水量。
7月22日迎來“大暑”節氣,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最后一個節氣,于公歷7月22日—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薄锻ň暋ば⒔浽衿酢氛f:“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后為小,望后為大也!彼箷r天氣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逸周書》曰:“土潤溽暑(溽暑,指潮濕而悶熱)。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薄按笫钚∈,上蒸下煮!贝笫钍且荒曛嘘柟庾蠲土、氣溫最高、雷雨天氣橫行的節氣。
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季風氣候,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季風氣候表現為雨熱同期,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農耕生產與地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間,農作物生長也最快!按笫畈皇,五谷不鼓!笔钦f大暑期間不夠炎熱,糧食作物的籽粒就不飽滿。較高的溫度能加快光合作用中酶的活性,讓葉片更高效地把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合成出更多的有機物,像淀粉、蛋白質等。而且高溫能刺激作物分生組織的活動,加快葉片展開、莖稈伸長和根系生長的速度。同時,在高溫季節,農作物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我國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節,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搭配好,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
而上周日即7月20日開始“入伏”,今年的“三伏”是近十年來首個短版“三伏”,“三伏”的時間看似壓縮了,但從前期我們經歷了這幾場高溫過程來看,這熱度可是一點兒都沒“縮水”。
據市氣象臺預報,7月25日前我市以多云天氣為主,午后易出現分散性陣雨或雷雨,最高氣溫36℃左右;26日—27日全市有一次雷陣雨天氣,最高氣溫略有下降。
具體預報如下:
7月22日,多云轉陰,27——36℃;7月23日,多云轉晴,26——35℃;7月24日,晴到多云,27——36℃;7月25日,晴,25——36℃;
7月26日,雷陣雨,26——34℃;7月27日,雷陣雨,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