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腹地淮南市大通區,有一處令人窒息的地方——大通“萬人坑”。這里,是侵華日軍血腥暴行的鐵證,是一段交織苦難屈辱與不懈抗爭的歷史現場。每一寸焦土、每一堆白骨,都在無聲回溯80余年前那段絕不能被遺忘的民族傷痛。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記者前往大通“萬人坑”教育館,以史為鏡回溯往昔、緬懷先烈,于苦難中汲取奮進的力量。
罪惡見證:萬人坑的血淚澆筑
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淮南,妄圖掠奪當地豐富煤炭資源,強行霸占大通煤礦,建立起毫無人性的“以人換煤”血腥體系。
被擄掠而來的礦工,多為當地百姓、戰俘,甚至是從外地通過“招募”“抓捕”等暴力手段聚集的勞工。他們如奴隸般被驅入礦井,承受超長工時與極限強度勞作。礦井內條件惡劣,塌方、透水、瓦斯爆炸頻發,日軍卻為追產量全然不顧礦工死活。
檔案中記載:礦工棲身簡陋工棚,食摻沙石的“飯食”,衣不蔽體、饑寒交迫。寒冬,缺御寒衣物的他們在冷風中瑟瑟發抖;盛夏,工棚悶熱如蒸籠,疫病肆虐,日軍仍強逼患病礦工下井,無數人在病痛與勞役的雙重絞殺中倒下。
當礦工因勞累、疾病、事故失去勞動能力,或被日軍判定“無用”,便會被殘忍拋棄。他們被拖至荒郊,或遭活埋,或在痛苦中咽氣。經年累月,數萬冤魂白骨堆積成駭人聽聞的大通“萬人坑”。
今日,站在遺址旁,看到層層骸骨,仿佛能觸碰到當年的絕望與劇痛。這些骸骨,是日軍暴行最直觀、最慘烈的實證,將侵略者的嗜血本性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歷史回溯:黑暗中的抗爭星火
在苦難深淵,大通煤礦礦工從未放棄抗爭,以各種方式對抗日軍殘酷統治。
盡管遭嚴密監視、殘酷鎮壓,礦工仍暗中串聯。他們在井下故意放緩進度、破壞設備,以消極抵抗回應掠奪;更有勇敢者嘗試逃亡,雖多數被抓回后遭受虐待,卻讓反抗火種始終燃燒。
隨著新四軍在淮南開展反擊行動,進步思想傳入煤礦。秘密聯絡網悄然搭建,礦工抗爭漸趨組織化。他們傳遞情報、配合根據地斗爭,為驅逐侵略者積蓄力量。日軍高壓下,大規模起義雖難實現,但抗爭精神如黑暗曙光,鼓舞人們堅守。
銘記傳承:從歷史中汲取力量
新中國成立后,大通“萬人坑”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政府斥資保護修繕,建成陳列館,展陳史料、文物。
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史料,都在還原歷史真相。如今,這里成為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的精神高地。每年,大批學生、干部、群眾前來,通過參觀遺址、聆聽講解,直觀感受戰爭殘酷與侵略者暴行,倍加珍惜和平。
80年歲月流轉,戰爭硝煙散盡,但大通“萬人坑”承載的歷史記憶,時刻警示“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紀念勝利之際重訪“萬人坑”,是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更是汲取前行力量。我們傳承礦工苦難中不屈的抗爭精神,直面挑戰勇毅前行;銘記暴行,堅定維護和平,反對軍國主義復辟與戰爭威脅。
對年輕一代而言,大通“萬人坑”是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學校組織參觀,讓青少年觸摸苦難、懂得和平珍貴。通過講述“萬人坑”故事,厚植愛國情懷與民族責任感,培育維護和平、建設國家的使命擔當。
珍視和平:讓歷史警鐘長鳴
大通“萬人坑”,是侵華日軍暴行的縮影,更是中華民族苦難抗爭史的見證。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聚焦此處,是為讓更多人銘記歷史、緬懷冤魂與先烈。
歷史傷痛不容遺忘、美化或篡改。我們以“萬人坑”等遺址為依托,傳承記憶、弘揚愛國精神,讓和平理念深植人心。
大通“萬人坑”將如永恒警鐘,佇立江淮大地,提醒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讓我們攜歷史力量,為民族復興、世界和平奮進,讓苦難不再重演,讓和平陽光普照人間。
(記者 查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