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八公山區將矛盾預防化解的關口前移、重心下沉,探索形成“就解工作法”,構建起預防在前、調解優先、就地化解的基層治理新格局——48個調解點,繪就一方平安圖
在淮南市八公山區王巷村的田埂上,一場持續多年的土地權屬糾紛終于迎來和解。
“都是老鄰居,早年親如一家,如今怎能為幾分地傷了和氣?”滿頭銀發的“老娘舅”鄭文卿握著武陳兩家當事人的手,用鄉音細數過往互助暖事,又翻開《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為他們析法明理。最終,雙方不僅達成和解,更約定“農忙搭把手、遇事互相幫”。
這溫情一幕,是八公山區15年來深化基層矛盾化解工作的生動縮影。目前,全區已構建區、鄉鎮(街道)、村(社區)48個基層矛盾糾紛調解點。
拓展調解理念:從民間智慧到“就解”實踐
“調解不圖名與利,就為給鄉親們討個公道!编嵨那涞脑,道出了“老娘舅”群體的初心。
“老娘舅”這一稱謂,根植于淮南“娘親舅大”的鄉土倫理。在當地民俗中,村民間有了矛盾,總愿找舅舅評理說和。舅舅既與糾紛雙方有親情聯結,又能保持相對中立,其公信力源于鄉土社會的人情往來與道德共識,是民間自發形成的“調解智慧”。
2010年,基于這一深厚的民間治理土壤,八公山區在山王鎮山王村率先試點,精心挑選3名在當地聲望高、輩分長、熟人頭、知民俗的退休老黨員、老干部,成立“老娘舅”調解小組。他們長居本地,懂族親關系、曉歷史淵源,與群眾“話能說到一塊兒”,易于被群眾接受。
退休前就職山王鎮派出所多年的鄭文卿,因具有“公心、熱心、耐心”成為首批成員之一。他對鄉風民俗、鄰里關系了如指掌,正是“老娘舅”所需的“接地氣、有威望”的理想人選。
患腰間盤突出、糖尿病的他,曾在零下六七攝氏度的雪天,徒步10多公里赴約調解;面對一家弟兄因墳地糾紛揚言“炸房”的沖突,他先以“炸房違法判刑”的法律警示穩控局面,再用“宗族臉面”的鄉情倫理打開心結,最終促成雙方當場簽約,避免了惡性事件。“看到當事人握手言和,比吃蜜還甜”,是他樂此不疲的原動力。
15年來,“老娘舅”調解小組深入走訪群眾2萬余人次,協助開展法治宣傳教育600余場次,通過法律專業知識與耐心調解,山王村化解鄰里矛盾、土地糾紛等360多件,“有矛盾找‘老娘舅’”已成為群眾共識。
近幾年,山王鎮零信訪,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調解小組曾獲“安徽省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鄭文卿等優秀調解員獲得“全國人民調解能手”“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好人”等國家級榮譽。
2024年,在“老娘舅”調解成功實踐基礎上,八公山區委社會工作部進一步深化內涵、健全機制,汲取《淮南子》中“以和為貴”的文化內涵,全面推廣“老娘舅”做法,推動形成更加完善的“就解工作法”(即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工作法),通過健全組織網絡、規范調解流程、強化聯動保障,將矛盾預防化解的關口前移、重心下沉,構建起預防在前、調解優先、就地化解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壯大解紛隊伍:從“單兵作戰”到“多元聯動”
“鄭老,這起漏水糾紛涉及裝修標準,法律依據我拿不準……”年輕調解員小李的請教,是八公山區“老帶新”傳幫帶的日常。 (下轉四版)
八公山區堅持黨建引領,推動解紛隊伍從首批3名“老娘舅”,逐步發展到70余名調解員,實現從局部試點到全域覆蓋的拓展,讓基層調解力量延伸至每個角落。
據介紹,八公山區持續充實調解隊伍,以有公信力、有相關經驗、有鄉土情懷“三有”為標準,吸納“老黨員”“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人員等70余名,實現2鄉鎮、3街道、42村(社區)全覆蓋,144個網格均有調解員值守。同時,加大后備人選儲備,組織120名后備調解員跟班學習,形成“老帶新”梯隊。
著眼提升調解能力,八公山開設“就解大講堂”12場次,結合征地拆遷、土地承包等本地常見糾紛類型,邀請法官、警官、律師講解民法典、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融入方言土語、民俗習慣等本地化元素,讓調解員從“只懂情理”升級為“情理法理雙通”,提升用群眾語言化解矛盾的能力。
此外,八公山區還注重凝聚專業合力,組建由法官、警官、檢察官、律師等構成的法律支持小組,強化與政法、國土、農林等部門協調聯動,搭建溝通交流平臺,為調解工作提供專業法律知識和對口政策支持。在“老娘舅”調解中心設置司法、檢察、人社、信訪等接待窗口,定期會商研判矛盾形勢,構建起“多元參與、專業支撐、閉環解紛”的多元解紛格局。如今,糾紛化解率達98%,群眾滿意度達99%。
完善機制體系:從“經驗調解”到“閉環治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這一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追求,在八公山區通過“老娘舅”調解升級“就解工作法”的機制創新得到落地見效。
在組織架構上,該區構建“區級調解中心、鄉鎮工作室、村社微陣地”的立體化解紛網絡,70名“老娘舅”扎根一線,每月開展“愛鄰說”黨群議事活動,提前排查隱患。在流程規范上,形成“走訪攀親摸需求、重點問詢理脈絡、部門對接定方案”的調解路徑,針對老工礦區勞動爭議、農村土地糾紛等復雜高發領域,建立“糾紛分類、部門對接、專業支撐”的聯動機制,進一步增強調解實效。2024年,復雜糾紛化解率同比提升30%。
在調解方法上,因案施策,通過以法育人、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文化人,形成“四措并舉”調解法。即以法定界,將法治思維貫穿全過程,2024年以來,已為60余起案件提供法律指導,經調解普法后99%當事人能明晰權責,協議履行率達100%;以理明義,組建“講理說事團”,用“六尺巷”“家和萬事興”等道理巧解糾紛,促進360余起家庭矛盾圓滿化解;以情破冰,創新“方言拉家常、故事引共鳴、協商化干戈”三步法,用鄉音鄉情敲開群眾心扉;以文潤心,融入“淮南子文化”“淝水之戰”等地域元素,借文化力量促進觀念轉變。同時,在保障機制上,落實相應補助和“一案一補”政策,解決后顧之憂。
機制創新帶來治理效能顯著提升。15年來,八公山區累計化解各類糾紛1280余件,化解重大信訪隱患60余件,赴省及以上上訪人次同比下降76%。近5年來,八公山區先后3次榮獲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區”,2022年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區,基層治理能力實現新躍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安徽日報通訊員 靳晚 安徽日報記者 黃永禮)
《安徽日報》8月1日四版頭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