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機補貼惠及萬家 激起農民創業熱情
麥收不見民工返鄉潮
還有幾天就是淮南地區大規模收割麥子的時間了。
記者來到毛集實驗區毛集鎮采訪時,發現有些農民已經開始提前準備收割麥子的農機了。該鎮大橋村的趙老漢家種植了11畝麥子,望著田里金燦燦的麥子,他喜不自禁地對記者說:“前期天氣干熱,俺家的小麥比往年可能要提前成熟三天左右,又是個豐收年,11畝麥子我一個六七十的老頭子和孫子兩天就能收完,往年加上兒子得一個星期,今年收麥兒子不用回家了,可安心在外打工掙錢,這多虧了機械化,多虧了聯合收割機,夏種我也準備用插秧機種,現在過三夏也就是三五天的事,種田舒服多了。”像趙老漢這樣,利用機械進行夏收,讓壯勞力在外打工掙錢,目前在淮南農村是司空見慣的事。
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農村大忙季節。往年這個時候,返鄉回家忙收忙種的民工擠滿車站,不惜從千里之外趕回,往返路費加上誤工費,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很不劃算。今年卻一反“常態”,車站人流如常。原來,是淮南市農機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幫了農民的大忙。
淮南市的鳳臺、潘集、毛集是勞務輸出的集中地,每年在數十萬外出打工的農民中,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要從天南地北趕回家鄉參加收麥種稻。往年熙熙攘攘的民工麥收“返鄉潮”突然消退了,記者在淮南市農機局了解到,近幾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逐年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各級政府加大了農機推廣應用力度,有效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調動了農機戶投資農機化服務的積極性,目前,全市聯合收割機保有量已達3000臺。
買臺收割機當“麥客”
今年5月,家住謝家集區李郢孜鎮北梨園村的王傳利師傅開回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洋馬牌收割機,助力他實現這一愿望的,正是5萬元的農機補貼。
王傳利師傅的這臺大型收割機,功能很強大。他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我自家種了6畝地,以往豐收季節要收割,全憑人力我得收割10天。而用這臺收割機,一天就能輕松割完。別說是6畝地,這臺收割機一天割個10多畝地都沒問題。”
王傳利師傅常年在外打工是個有見識的人,他早就關注起了農業機械。自從在電視上看到了關于農機補貼的新聞,他下定了決心,拿出了多年的積蓄。王師傅說:“就想買個大型收割機,我有3個孩子,現在兩個大孩子在外頭工作,以前農忙,兩個孩子總惦記著回家幫忙。現在有了收割機,孩子不用操心了不說。自己家的地收割完了,我還能去做‘麥客’,這樣也算是投資了,比在外面打工強。”
和王傳利師傅想法一樣的,還有家住謝家集區楊公鎮湖崗村的王鈺和王紹安兩位師傅:“這么好的政策,再不買機器,不是犯傻么。”對于買臺聯合收割機當“麥客”的想法,王紹安師傅表現出了十足的信心:“在安徽地區按照田的好壞,收割價格是每畝50元至60元不等。一年里干好了,能掙10來萬。過去我在外面打工一年也就2萬多元的收入。現在在外頭打工壓力也大,有了收割機,在家鄉自己干自己的多舒坦啊,也算創業了。”
1410萬補貼“陽光普照”
2009年開春,安徽省農機局下發了《淮南市2009年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實施方案》。記者通過采訪淮南市農機局局長袁鳳茂了解到,今年農機購置的政策不僅提高了補貼率、補貼額,連補貼范圍也增大了,這樣一來能讓淮南的農機戶受益更多。今年,淮南市共獲得中央購機補貼資金1410萬元,其中鳳臺縣700萬元,潘集區250萬元,市郊五區460萬元。
今年的農機補貼政策可謂“陽光普照”。2009年的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覆蓋了全市六區一縣及地方農場。根據補貼方案,今年中央財政和省財政補貼資金實行統一的補貼率,補貼率不超過機具價格的30%,單機補貼額最高不超過5萬元的標準,并根據實際需要,將1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高性能青飼料收獲機、大型免耕播種機、擠奶機械補貼限額提高到12萬元。
結合淮南市農機化的發展,今年的補貼機具種類仍為8大類:耕整地機械類、種植施肥機械類、田間管理機械類、收獲機械類、收獲后處理機械類、畜牧水產養殖機械類、動力機械類、排灌機械類。
根據政策規定,一戶農民年度內享受補貼的購機數量原則上不超過一套(4臺,即1臺主機和與其匹配的3臺作業機具);一般農機服務組織年度內享受補貼的購機數量原則上不超過三套(12臺,即3臺主機和與其匹配的9臺作業機具);具備一定規模的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購買水稻插秧機、育秧機組、深松機和旋耕施肥播種機直接從事作業服務的,享受補貼的購機數量可適當放寬;直接從事植保工作的植保作業服務隊年度內享受補貼購置植保機械的數量原則上不超過10臺;一個生鮮乳收購站年度內享受補貼的購機數量不超過1套(3臺,即1臺擠奶機、1個儲奶(冷藏)罐、1個運輸奶罐);一戶農民(漁民)年度內補貼購置增氧機、投餌機的數量分別不超過6臺。
補貼拉動投資4000萬元
“今年農民對購買農機的熱情空前高漲。”市農機局局長袁鳳茂告訴記者,今年中央財政給我市的農機購置補貼是去年的2倍左右,目前已基本用完。他說,前兩年申請購置農機的農民很少,我們一天也就接待幾個人,今年3月第一天辦理農機購置申請手續,我們一下子接待了三四百人,屋里根本擠不下,來的稍晚一點的,只有在外面排隊。去年在農機補貼政策的帶動下,淮南市共補貼各類農機具近900臺套,拉動農民投資達近3000萬元,今年首批農機補貼,就可以直接拉動農民4000萬元的投資。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
針對農民購機熱情高漲的實際情況,淮南市農機局規范操作程序,在申請補貼人數超過計劃指標時,補貼對象的優選條件是: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包括農機專業化組織);配套購置機具的(購置主機和與其匹配的作業機具);列入農業部科技入戶工程中的科技示范戶;“平安農機”示范戶。申請人員的條件相同或不易認定時,在優先安排沒有享受過補貼的農民的基礎上,淮南市農機局將根據申請補貼的先后排序或農民接受的其它方式確定補貼對象。
袁局長向記者介紹道,往年的農機補貼發放程序是,農民先拿錢去買農機,買完后再拿發票來辦手續。而如今采取了協議合同的方式,農民拿著協議購機,政府補貼部分就直接被扣除了。然后這筆扣除的款項再由農機經銷戶與有關部門結算。這樣一來,直接減輕了購機戶的資金困難。另外一方面,農機補貼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農戶買了農機可以直接帶動就業。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不少農民返鄉,買了農機自己務生產,一年下來一般比在外打工掙的還多。
(記者 李 鈞 李 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