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礦業集團發展循環經濟走筆
淮南礦業集團被國家列為全國十三個億噸級煤炭生產基地和六個大型煤電基地之一后,去年,已實現6000萬噸生產規模,首期4臺60共240萬千瓦機組投入運行。到2012年,將形成1億噸煤炭生產規模,建成1500萬千瓦電力裝機容量。近年來,他們圍繞發展循環經濟,全力打造綠色能源基地,頑強地拼搏著。
從2002年起,淮南礦業集團就堅持“一先進、三保護”即發展先進生產力,保護生命,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發展理念,把循環經濟發展,節能減排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抓手,用科學發展觀來構建和諧礦區。2005年10月,被國家列為首批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經過兩年努力,獲得了中華環保聯合會與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授予的“中華環境友好型煤炭企業”稱號。工作中,他們在瓦斯治理上,深入實踐“可保盡保,應抽盡抽”的綜合治理戰略,完成了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礦山重大瓦斯煤塵爆炸事故預防與控制技術”,研發的“低透氣性煤層群無煤柱煤與瓦斯共采關鍵技術”,達到國際水平,潘三礦的瓦斯利用,獲得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的簽發,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簽發減排指標的項目,標志著淮南煤礦瓦斯利用邁向國際新階段。據資料顯示,6年來,集團公司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9項、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獎20項、授權專利22項。
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是淮南礦業集團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內容。在瓦斯綜合利用上,僅2007年,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投資近4億元,建成11座瓦斯儲配站,輸配能力達23萬m3,可以滿足10萬戶居民用氣。已建成瓦斯電站8座,總裝機規模為24232kw,全年累計發電4764.6萬kwh,與魯爾集團合作的潘一熱電冷聯產項目,開創國內瓦斯利用熱電冷聯產項目的先河。隨著瓦斯綜合利用技術和水平的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效果日益顯現。2006年與2002年相比,瓦斯抽采量由1.0億m3增加到1.72萬m3,瓦斯抽采率由32%提高到45%,百萬噸死亡率由0.64降到0.18;2006年與2005年相比,綜合能源消費量下降14454噸標準煤,原煤綜合能耗節約12742噸標準煤,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606噸,COD排放量減少2100噸。在煤礦廢水利用上,他們投資了3755萬元,使礦井水利用率達61%。經過凈化處理后成為生產和生活用水,解決了礦區用水量日益增加和水資源越來越短缺的矛盾。在廢渣治理上,他們建立了煤矸石磚廠和煤矸石電廠。
泉山和大通地區是淮南礦業集團典型的資源枯竭礦區,沉陷多,地物、地貌、水系等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素有城市“荒地”和廢棄地之稱,也是全國最大的資源枯竭礦區,總面積22.2平方公里,自2007年起,集團對其實施市礦統籌,即“統籌產業發展、統籌城市發展、統籌新村鎮建設、統籌社會發展、統籌環境治理”,包括對報廢礦井、沉陷區、采石場及周邊區域的環境修復、城市基礎設施配套、企業整合退出、居民區拆遷改造等。為搞好修復和開發,他們總投入高達100億元,其中用于山、水、林等環境恢復到原生態占70%,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和房屋開發占30%,25萬居民直接受惠。預計到2010年,工程基本完成。面積之大、投入之巨,開全國礦業城市先河。一期工程共投資1.2億元,綠化造林總面積67.6公頃。目前,大通生態環境修復區、老龍眼生態環境修復區等綠色工程項目已完成了總體工程的一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礦業集團針對采煤沉陷區一直是制約礦區發展的實際,將修復生態環境納入到重要工作議程,治理工程項目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后,他們按照因地制宜、宜地則地、宜水則水、宜林則林的原則,以土地復墾為重點,立足生態恢復和重建,計劃明年綜合治理沉陷地可達1238公頃。
(記者 魯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