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集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富民工程,既增加了農民經濟收入,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李化永是該區潘集鎮趙前村農民,去年他聯系3戶農民創辦了肉牛養殖場,目前養殖肉牛已達300多頭。他說,肉牛的主要飼糧就是用麥秸,稻草,按一頭牛一年吃掉4畝地的秸稈,300頭牛一年就能消化1000多畝地的作物秸稈,這樣,秸稈就變廢為寶。李化永還滿懷信心地說:“現在他正在注冊成立淮南市生態養殖公司,實行公司加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下半年再擴大規模,帶領鄉鄰共同走養牛致富之路。
由于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養牛的逐漸減少,造成秸稈過剩,出現焚燒現象。近年來,潘集區因勢利導,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動物養殖,區農業部門主動開展系列化服務,幫助農民解決養殖技術難題,每鄉鎮(街道)均配備了2-3名動物防疫員。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積極為養殖戶解決資金問題,提高了農民養殖積極性,促進了全區草食動物養殖勢頭的回升。據統計,全區年飼養肉牛13000頭,肉羊30000只。除養殖之外,這個區還大力扶持農民從事食用生產和草簾,草袋編織。高皇鎮張崗村家家戶戶都從事金針菇生產,稻草全都用來蓋大棚保暖培植金針菇,該鎮鄰村還有幾家養牛場,全鎮農作物秸稈基本得到有效利用。在高皇鎮金針菇基地的示范帶動下,全區有11個鄉鎮街道1100多戶農民從事食用菌生產,戶均增收達20000元以上。
今年,這個區又引進兩臺大型秸稈粉碎聯合收割機,農民使用這種收割機可一次性地完成收割糧食和秸稈粉碎還田。區農機部門在各鎮建立秸稈還田試(示)范點,午收前又組織部分種植大戶和農技人員到渦陽參觀秸稈還田示范工程。通過實施系列行之有效地措施,今年全區焚燒秸稈的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
(潘士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