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臉”中清除積垢,“變臉”中迸發希望。淮水之畔姚北村在行動!
向北,一直向北——走到學院路的盡頭,便踏進了姚家灣。一場連天的“及時雨”,讓淮水之畔的“城中村”——田家庵區舜耕鎮姚北村好生洗把臉了。
姚北村,北與淮河一堤相依,南與龍湖公園緊密相連。村民們抬抬腿就步入了主城區,用他們的話來說:“俺們村子和城里分不開了!”令人關注的是,這里打下了深深的邊緣性“城中村”的烙印:擁擠、雜亂的老郢子,密密麻麻的三四層的“牽手樓”,七彎八扭的小巷。
2009年,姚北村欣逢“大變臉”的契機。首先,市、區環保部門為其聯系了幫扶項目,省環保財政撥付了環境整治資金40萬元;其次,田家庵區將其列入區級“清潔鄉村美化家園”示范村的名單,專門下撥了財政補貼資金5萬元,主要用于新添垃圾池、垃圾清運車,集中清理垃圾和水溝,建立環衛隊伍。收到這些民生“禮物”,姚北人感到最貼心。
站在美化新家園的起點,姚北人邁出了一串堅實的腳印。僅僅半年多,這個村新修水泥路960米,新建和維修廁所4個,新修垃圾池9個,新修下水道1730米,加蓋板550米,轉運及清理生活垃圾510車……一件又一件,除舊立新,來之不易。
夏日的淮堤邊,草木青青,郁郁蔥蔥。姚北村黨支部書記姚國學引領著記者來到一個叫欄柵河的地方,他介紹說這里治理前后大不一樣。早先順著大堤腳形成一個長長的垃圾帶,深達七八米,多年來無人過問。而就在這次,姚北村下大決心拿下這個“老大難”,動用了挖掘機,清運垃圾三四百車,并購買了40車黃土對剩余垃圾進行了覆蓋。
“城中村”環境衛生的長效機制靠什么?姚北村聘用了兩名村民當保潔員,給予每人每月500元的補助,配備了清運工具,并責成他們將清掃區域向村內的小街小巷延伸,另外又聘了一人專門維護幾個公廁的衛生;采用“戶集、村收、村運、區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由村部每年拿出2000元與環衛處簽訂了垃圾處理合同,即農戶集中堆放垃圾,保潔員收集清運垃圾,垃圾運往環衛處垃圾處理點,由環衛處統一處理;村干部每天到路面及垃圾點巡查。
“以人為本,生態立村。”方圓約兩平方公里的姚北村,一門心思求變。隨后的幾個月,村里還將操辦幾樁實事:清理幾家占道經營戶堆放的雜物;在村內主要道路安裝二三十個聲控燈;沿街房屋統一粉刷墻壁;沿路見空砌上花池,栽上樹木。
恬靜秀美的河汊,阡陌交錯的田園,是永存心底揮之不去的淮上舊景。姚國學書記憶起自己的少年時光,興奮地說:“那時候,出了家門就看見水塘了,呼吸的全是新鮮空氣啊!”
一幅美麗誘人的姚北村改造規劃圖,仍掛在村部的辦公室里。據說,前些年這里來了好幾撥開發商,似乎擔心賺不到太多的錢,均一走了之了。但是,憑著北依淮水,南傍公園的好地方,姚北人的夢一直延續不絕。
(記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