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歷代領導人的人才觀述評
【摘要】中國共產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在不同時代,黨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創造性地提出了適應時代要求、體現時代特色的人才觀,它們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凝聚一切人力和智力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是貫穿其中的紅線。
黨的幾代領導人在不同時期都高度重視人才問題,他們都善于集中群眾智慧,創造性地提出并形成了各具時代特色的人才觀。對其進行比較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加全面自覺地深刻理解和把握黨的人才思想的精神實質。
毛澤東人才觀的主要特色:又紅又專,德才兼備
毛澤東人才思想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是“又紅又專”的“賢德本體論”。他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人才思想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人才工作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發展和創新,形成了毛澤東人才思想。其主要貢獻有兩點:
任人唯賢,獨立自主。毛澤東高度重視人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潛能,他曾明確指出:“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①這就要求,選拔人才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精神和品格。這種精神貫徹于黨的組織路線、體現于人才人事工作,就是要堅持任人唯賢。毛澤東提出:“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②所謂賢,就是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堅持任人唯賢,就必須堅持五湖四海、選賢任能,反對任人唯親的宗派主義和山頭主義。
又紅又專,德才兼備。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對毛澤東培養人才的思想作了高度概括:“加強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堅持德智體全面發展、又紅又專、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育人方針”。其中,“又紅又專”是根本要求。所謂又紅又專,就是既懂政治又懂業務,既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又要有專業業務能力,這是毛澤東人才思想的中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德才兼備原則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培養人才的標準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鄧小平人才觀的主要特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
鄧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是“兩個尊重”的“知識本體論”。鄧小平總結了我們黨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才工作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在實踐中發展和創新,形成了鄧小平人才思想。其主要貢獻有兩點:
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關鍵在于人才。人才問題關系到國家安危和民族興衰,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敗,關系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承認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承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就要牢固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要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提高知識分子待遇和社會地位,為知識分子的成長和發展開辟道路。鄧小平人才思想,處處體現著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兩個尊重”的精神,“是鄧小平人才思想的核心內容,是大膽培養選拔人才的思想基礎”。③
科教樹人,四有要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這是鄧小平關于人才與教育、科技和現代化四位一體精神的高度概括。中國要實現現代化,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就必須依靠數以億計的專門人才,而培養人才必須從科教著手。因此,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培養“四有新人”,是一個毫不動搖的戰略方針和戰略措施。
江澤民人才觀的主要特色:科教興國,創新為本
江澤民人才思想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是“科教興國”的“創新本體論”。他提出要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江澤民根據跨世紀的時代要求,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全面創新了黨的人才思想,形成了江澤民人才思想。其主要貢獻有兩點:
科教興國,創新為本。江澤民繼承了鄧小平“教育基礎論”和“科技關鍵論”,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既為人才開發提供了一個戰略平臺,又為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各方面工作的創新,歸根結底有賴于各類人才的開創性工作。人才的本質在于創新,因此要按照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特點,大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人才資源,市場配置。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江澤民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論斷,從而形成了與其相適應的人才作用觀、人才資本觀、人才效益觀,以及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成長觀和科學的人才評價觀。人力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意義,要加強黨和政府對人才的宏觀調控,同時積極發揮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要積極探索開放靈活的人才市場配置機制,打破人才壁壘,鼓勵人才合理流動,培育形成與其他要素市場相貫通的人才市場,建立人才結構調整與經濟結構相協調的動態機制和人才匯集機制。
胡錦濤人才觀的主要特色:人才強國,效能為本
胡錦濤人才思想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是“人才強國”的“效能本體論”。他在繼承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人才思想的基礎上,根據新世紀新階段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繼續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提出并系統闡述了面向21世紀以人為本的人才強國戰略思想。其突出貢獻主要有兩點:
以人為本,人才強國。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實質和核心,也是開展人才工作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要求我們在開展人才工作時,必須堅持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必須統籌和協調人才的培養、使用和管理等各個方面和環節,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優化人才結構,使我國由一個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為人才資源強國,同時依靠人才實現社會全面發展和國家強盛,充分發揮人才的戰略作用、關鍵作用和先導作用。
效能為重,人才優先。充分發揮人的潛能,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才現代化的根本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從科學發展執政興國的高度,一貫強調人的能力發展和人力資源建設,是我國人才工作的重點,也是實現人才強國的基本要求。胡錦濤在今年的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還強調指出,要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激發各類人才創造活力,重點圍繞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
黨的領導人的人才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任何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在不同時代都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提出了適應時代要求的人才思想,為富民強國、民族復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做出了巨大歷史性貢獻。
人才資源的開發和使用,與我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息息相關。從毛澤東領導“革命救國”,鄧小平“改革立國”,江澤民“執政興國”,到胡錦濤同志致力于“發展強國”,他們的人才思想也由“賢德為本”、“知識為本”、“創新為本”到“效能為本”。賢德是靈魂,知識是基礎,創新是本質,效能是關鍵,四者缺一不可,它們都是各自時代對人才的根本要求。其精神實質是根本一致的:以“賢德·知識·創新·效能”為本體的思想精華,分別構成了幾代領導人的人才思想的核心和本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貫穿其中的精髓;“凝聚一切人力和才智為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則是貫穿始終的紅線。
幾代領導人的人才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如果說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為黨的人才思想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那么,毛澤東則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才思想的中國化;鄧小平完成了人才工作重心由“革命”向“建設”的根本轉變;江澤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面創新了黨的人才思想;胡錦濤則把人才思想上升到強國方略的高度,確定了21世紀人才工作的戰略地位和戰略部署。這充分顯示了我黨對“人才本質”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日益深刻而明確。伴隨著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素質和數量要求越來越高,由革命化到知識化,由精英化到高復合大眾化。它深刻啟示我們,實現現代化,歸根到底是人的現代化,是全體國民素質的現代化。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將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永恒主題。
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的人才思想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的人才強國戰略思想,是我們當前開展人才工作最直接的行動指南。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他們人才思想的核心內容和精神實質,才能更加深入地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創新能力,并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不斷前進。(作者單位:濰坊學院)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第1401頁。
②《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第493頁。
③國家人事部:《鄧小平人才人事理論學習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頁。
《 人民論壇 》(2010年第23期)
(來源: 人民網-《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