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區社會管理工作紀實
千余平方米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嶄露新顏,寬敞新穎的辦事服務大廳,精彩紛呈的各類功能服務活動室……一個靚麗而又溫馨的社區居民之家,閃亮崛起在本市老工礦區——走進土壩孜街道惠民社區,你能看到一連串社會管理創新亮點正集中展示。
追溯惠民社區之嬗變,不僅標志著這是八公山區整合而成的首家新型社區,更是記錄了社會管理服務的觸角向下延伸。
惠民社區的歷史,其實只有短短的半年。其前身,包括三新、三馬路兩個社區。
聽當地人說,原三新社區、三馬路社區兩家社居委的容顏與此對比,反差太大。它們分別位于二馬路緯四路、三馬路康復街。辦公地點處于偏僻、老舊的巷子內,不少頭次去辦事的居民總要找許久才能摸到;同時,辦公條件簡陋,僅有80平方米和105平方米,社區辦公條件差,文化活動室、計生服務室等設置不齊全,別說社區工作人員工作不方便,居民辦事更不方便。
眾所周知,八公山區屬于資源枯竭型老工礦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全區23個城市社區人口15.1萬,很多社區依廠礦而建,規模普遍偏小,為群眾提供服務的硬件條件較差。因此,基層社會管理急需引入汩汩活水。
步步創新,八公山下求解社區管理難題——
第一步,開展城市社區整合工作。綜合考慮各類要素,按照大致3000戶、1萬人左右的標準,對社區進行適當的、科學的規模調整,合理布局,已制定全區社區整合建設初步方案,擬將現有的3街道18個城市社區整合成11個社區。現在,惠民社區經過“變臉”全新亮相。山王鎮所屬的東風社區、淮礦社區兩個社區,也已整合為東風社區。
第二步,力解社區用房問題。這個區購、建、改、租多措并舉,打破社區建設的瓶頸,社區辦公和活動環境大為改觀。其中,投入400余萬元,為惠民社區購買社區用房;投入100余萬元,對惠民、新培、建東、上游等4個社區用房進行改造裝修;督促商品房小區開發商按標準新建社區辦公用房;協調東華物業公司采取租借置換的方式,增加了李山、新培等4個社區的用房面積;結合全區14個棚戶區(舊城)改造項目,解決了東風、新建、礦南3個社區用房。目前,首批參與示范社區創建的惠民、建東、新培和上游四個社區已經調整到位,一站式服務大廳和綜合服務平臺全部建成。各項資源有效整合,各項工作正在一個嶄新平臺上有序運行。八公山區累計投入資金1200萬元,新增辦公用房5000平方米,還有4000平方米正在解決。
第三步,搭建綜合信息應用平臺。八公山區研發了網格化管理服務綜合信息及應用系統,創新搭建了區、鎮(街道)、村(社區)、網格4級信息系統運行框架,研發7大類、35小類綜合信息應用平臺。全區各鎮及街道、44個城市和農村社區、261個網格全員覆蓋,互聯互通,資源共享,日常工作實現網上辦公,矛盾信訪安全隱患信息排查及時準確,民生服務等事件處理形成閉環,處置節點一目了然,做到動態管理中的底數清、情況明,管理服務高效便捷。每個網格責任人,人手配備了一臺電腦,并配備了3G智能手機收集信息、服務辦事。
第四步,優化各方管理資源。黨建、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計劃生育、衛生、信訪等社會事務,全部納入網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務,對社區服務管理事項、人員、經費、考核獎勵辦法等進行全面整合。所有社區服務管理事項,均集中到服務大廳辦理,有效解決了分散、分設、分立等問題。現有社區人員身份,一律打破限制,變“條條”管理為“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管理模式,統一管理、統一使用。
第五步,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全區23個城市社區、21個農村社區全部實行網格化管理,劃定一級網格6個、二級網格44個、三級網格261個,建立起橫到邊、縱到底的網格體系,織就一張社會管理服務大網。
第六步,實施社會管理服務的精細化。網格化管理服務的特色和亮點逐漸凸顯。比如,推行主輔雙人制(AB崗),實行“(外勤)下去一把抓、上來(內勤)再分家”工作模式,踐行“一卡、二聯、三幫、四控、五服務、六記錄”工作法,把網格作為服務群眾的“責任田”,變“坐等群眾上門”為“主動下去服務”,把刑釋解教、流動人口等重點群體與低保、殘疾等特殊群體納入網格日常管理。截至9月底,共采集基礎信息22000余條,處理矛盾糾紛528次,排查治安安全隱患435個,記錄工作日志133954條,大量問題解決在社區網格,解決在最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特色化、個性化的網格化服務,在一些社區各具特色。新莊孜街道建東社區位于城區中心,流動人口多達340人,這個社區便傾力做好流動人口的管理服務工作。土壩孜街道惠民社區低保戶、殘疾人多,社區便全力構建服務困難群體的平臺。記者采訪時有這樣的深刻印象:社區和居民的關系更密切了。
作為全市社會管理網格化模式試點區,八公山的實踐證明,網格化管理一“網”無前,破解了“刑事案件高發、信訪總量高位”兩大突出問題。
步步推進,環環相扣。八公山密織的“一張網”,正悄然成為百姓的幸福網格。
(記者 胡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