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淮河處處水清、景美、空氣新鮮,每天早晚到大堤上走一走、轉一轉,讓人倍感心情舒暢!”
日前,記者在田家庵城市圈堤采訪時,正在堤壩上散步的市漁業社漁民錢懷明高興地告訴記者說:“俺在淮河上生活幾十年了,以前就是靠捕撈為生的。上個世紀的時候,由于環境污染及過度濫捕,淮河生態環境惡劣,魚蝦基本絕跡,我們很多漁民都放棄捕撈,被迫上岸務工了。現在,通過生態環境的治理,淮河水質是越來越好,有些地方的河水已經清澈見底了。特別是近幾年來,國家持續加大了對水生生物的保護力度,河水里的魚蝦已隨處可見,連絕跡多年的淮王魚現在也經常能在河里看到了。”
“2008年和2011年,經國家農業部批準,我市設立了焦崗湖芡實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淮河淮南段長吻鮠(淮王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這兩個保護區均屬于國家確定的重點水域禁捕退捕范圍。”采訪中,市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負責人鮑清玉向記者介紹,隨著保護區的建立,為了更加有效地保護淮河的水生生物資源,我市漁政部門加大了執法巡查力度,從每年的春季開展為期四個月的禁漁執法,增殖放流期間的清理整治違規漁具,到冬季的三個月的嚴打,做到了全年保護區執法與管理工作的全覆蓋。同時,結合環保部門開展的“綠盾行動”和農業農村部“亮劍行動”及部省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工作通知和文件精神,我市漁政部門還加強了與涉保護區縣區漁業主管部門的縱向執法,并積極與海事部門、水利部門、公安部門等開展橫向的聯合執法行動,每年查處電力捕魚20起以上,有力地打擊了各種違法捕撈行為,有效保護了漁業資源。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我市兩個保護區涉及6個縣區,市及各縣區在保護區已設立了禁捕公告標牌14塊,標語橫幅22條。禁捕退捕工作開展以來,由市漁政處牽頭開展了保護區聯合巡查檢查36次,出動漁政船(艇)248艘次,出動執法人員495人次,巡航591公里,拆除違法網具307余條(節),移交非法捕撈2人,市公安局立案2起,刑拘2人。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也加大了打擊力度,開展了打擊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專項行動,通過持續整治,努力實現了非法捕撈的漁獲物“生產企業無加工,線上線下無銷售,餐飲單位無供應,所有環節無廣告”的目標。
“我們‘鐵腕’禁捕,目的是讓母親河永遠‘安康’。”鮑清玉告訴記者:“禁捕退捕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生態工程、民生工程。按照省、市有關禁捕退捕文件要求,凡是在保護區內的漁船必須退出捕撈,根據漁民自愿原則,對退捕漁船進行封存和拆解,網具回收無害化處理,并給予適當補償。目前,我市451艘退捕漁船已全部回收封存,7月底,鳳臺、潘集、田家庵、毛集已完成了退捕漁船拆解和網具回收工作,鳳臺、潘集、田家庵漁民補貼款已經發放完畢,毛集漁民補貼資金正在公示。同時,為了全面做好退捕漁民轉產、安置及生計保障等工作,我市正在制定《淮南市退捕漁民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社會保障辦法》,主要是將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按照規定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障范圍,并鼓勵漁民自主就業。”(記者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