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在即,記者走進位于鳳臺縣鳳凰鎮的安徽潤航農業科技公司,占地860畝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內,綠意蔥蘢,生機勃發,中山杉、水芹、果桑以及生態養殖等多個循環種養模式,形成了鳳臺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業態。這個現代化農業示范園是鳳臺在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的一個生動寫真。
采訪中,記者在鳳臺縣朱馬店鎮利民村了解到,該村2019年出列后,在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的同時,提早謀劃對接鄉村振興工作,圍繞基層黨建、鄉風文明、產業發展等方面做好脫貧攻堅的“后半篇”文章。如為激發村民自發搞好門前屋后生產生活環境,進一步提升村民生活品質,該村創新思路制定了家庭環境衛生評比獎勵辦法,庭院整潔、生活垃圾及時處理等八項評比標準,不同等次的獎金和獎品,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激勵了村民拋棄陋習、養成良好習慣的行為自覺,村容村貌大為改觀,新時代新風尚漸趨漸濃。
鳳臺縣充分認識到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工作第一位的任務,務必抓緊抓好。“十四五”開局后,鳳臺縣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脫貧攻堅“回頭看”,對發現的問題一體整改、一體推進、一體解決,確保問題整改清零,以問題整改促進脫貧質量提升,在牢牢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統籌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穩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使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更亮。
據了解,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鳳臺縣堅決扛起政治責任,乘風破浪,奮楫篤行,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全縣38個貧困村穩定出列,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7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6724戶16976人實現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71%下降至0,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2315元增加到2020年11335元,年均增幅64.94%。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得到保障。貧困群眾在“真投入”和“真幫扶”下,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幅提升。
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和新的致貧,鳳臺縣對已出列的貧困村和退出的貧困人口,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做到脫貧不脫責任、不脫政策、不脫幫扶、不脫監管,統籌做好非貧困村和非貧困戶幫扶工作,對邊緣戶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關注相對貧困“九類人群”的生產生活。落實綜合社會保障政策,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和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依靠產業就業幫扶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做到應保盡保,落實兜底保障政策。
產業興則鄉村興,壯大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前提。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同時,鳳臺縣穩步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在強化基層黨建、推進鄉風文明、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基礎上,持續在做強做大扶貧產業、優質農產品上下足功夫,抓好產業項目謀劃,加大產業項目資金投入,加強產業、就業、金融的深度融合,圍繞38個脫貧村中建成的40個扶貧園區,繼續加大對養殖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發展壯大中山杉育苗優勢項目、徐橋牌糯米生產區域減貧、潤航循環農業產業扶貧等自主產業模式和品牌,充分發揮產業興旺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著力打造“穩糧食、擴蔬菜、強畜牧、興水產、重加工”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調整農業結構、壯大生產規模、延長產業鏈條、激活內生活力,增強脫貧村和脫貧戶發展后勁,輻射帶動脫貧戶早日致富奔上小康路,切實將鄉村振興落到根上落到實處,推動“三農”發展進入提速增質的快車道。(通訊員 徐艷友 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