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審判質效,提升執法司法公信力;建強訴訟服務體系,讓人民群眾感受優質便捷服務;加大社會綜合治理力度,讓群眾在身邊看到法官。淮南市兩級法院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聚焦人民法院主責主業,用心用情用力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借力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鍛造政法鐵軍,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通過多項務實之舉蹄疾步穩展現司法活力,辦好多件為民實事提升群眾司法獲得感、滿意度,以高質量司法服務有力助推淮南高質量發展。
三維均衡,讓群眾見證司法“公正維度”
5月24日,淮南中院民一庭員額法官張晨簽發一起二審案件判決書。這是一起物業服務合同糾紛,5月10日在中院立案,二審審限是90天。立案庭完成集中送達等流程后,張晨接到案件即著手熟悉案情,安排調解。經與雙方當事人溝通后,雙方未達成調解協議。合議庭依照雙方當事人的訴辨請求,準確歸納案件爭議焦點,根據在卷證據材料及時研判案情,合議案件。短短14天,判決書便新鮮“出爐”,案件宣判后,雙方當事人均表示對判決認可。“讓群眾不等,把糾紛化解,用判決說理,我認為法官應當這樣為群眾辦實事。”張晨對記者說。
2020年以來,淮南法院始終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自覺對標對表最高人民法院、省高院關于均衡結案部署要求,將均衡結案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進行分析研判,著力優化完善均衡結案工作機制,從時間、空間、質量三個維度采取有力措施,不斷創新完善審判管理體系,促進審判資源優化配置,審判質效關鍵指標始終位居全省法院前列。
均衡結案,一方面是時間上均衡,每月、每季、全年審判執行工作高效有序運行,沒有前松后緊、時松時緊、年終突擊現象;另一方面是空間上均衡,各個法院、各個業務部門、各位員額法官均衡辦案,沒有忙閑不均、發展失衡現象。
“我們結合實際工作完善法官績效考核體系,充分發揮‘指揮棒’作用,建立重點工作周、月調度通報制度。堅持調度通報到各基層法院、市中院各部門,調度到具體案件、承辦法官,對排名靠后的基層法院進行約談,院黨組專門聽取各業務庭辦案情況匯報,層層傳導壓力,激勵多辦案、快辦案、辦好案,推動實現收結案動態平衡。”淮南中院審管辦主任曹祝萍介紹。
淮南法院通過優化完善案件分配、繁簡分流、審判團隊運行、院庭長帶頭辦案等機制,統籌案件分配和司法資源配置,促進轄區基層法院之間、不同業務部門之間、全體員額法官之間的辦案空間上均衡。2021年1-5月,全市法院院庭長人均結案數高于員額法官人均結案數2.7%,有效發揮了院庭長辦理案件示范帶頭作用。
針對基層法院人均辦案數差距大、結案不均衡情況,報經省高院批準,淮南將案多人少、審判壓力大的田家庵區法院的交通事故案件、婚姻家庭案件分別分流至相鄰的大通區法院和謝家集區法院,一定程度緩解了田家庵區法院的辦案壓力,實現轄區基層法院辦案數量總體均衡。
在夯實均衡結案時空維度的基礎上,淮南法院同時狠抓個案審判質效監管,目前為止,淮南中院基于審判實踐推出了6項裁判問答,衡平個案審理,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促進類案同判。推行類案和關聯案件檢索機制,依托辦案平臺、中國裁判文書網、知網數據庫等系統進行檢索,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和裁判尺度。2020年,淮南法院案件平均辦案周期42.27天,較2019年的50.79天縮短8.52天。今年1-5月,案件平均審理天數大幅下降至31.68天。民事、行政一審服判息訴率達89.57%,調解率達59.2%。
5月18日,省高院下發《2020年度全省各市法院審判質效綜合評估情況》,淮南法院以總分91.92獲全省第一,實現連續四年在全省法院審判質效綜合評估中名列第一。6月4日,在省高院下發的全省法院審判質效綜合評估通報中,淮南法院均衡結案綜合指數位居全省法院第一方陣,審判工作得分90.55分,位列全省第一。三維均衡為淮南法院審判質量持續向好提供了高能動力。
訴訟服務,讓群眾體驗司法“淮南速度”
讓老百姓遇到糾紛后順利進入司法程序,讓“立案不難”,這是老百姓感受司法公平正義的第一步。淮南兩級法院不斷通過方便快捷的服務模式創新,全力打造多元化、多層面、多渠道的綜合性訴訟服務平臺,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務,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司法為民溫度。
6月3日,市民王大姐收到了田家庵區法院寄來的受理案件通知書。“真沒想到,我就去了一次法院就立案了!”王大姐興奮地說。之前,王大姐借給他人10萬元,逾期后借款人一直沒有償還,王大姐便準備到法院起訴。來到田家庵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后,立案工作人員在審查她提交的立案材料時,發現缺少相關材料,工作人員告知她,她可以將缺少的材料郵寄遞交即可。田家庵區法院在收到王大姐郵寄的補交材料后,立即為王大姐的案件立了案。
如此方便快捷,得益于淮南中院出臺《申請立案“最多跑一次”的規定》。《規定》明確,當事人申請立案符合要求的,法院應當及時立案。當事人提交的立案材料不符合要求的,法院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補正內容、期限,之后當事人可通過網上立案、郵寄立案等方式向法院遞交補正立案材料,無需再至法院辦理立案手續。同時當事人還可以通過郵寄、安徽移動微法院、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現場申請等多渠道申請立案。當事人通過選擇就近法院向有管轄權的異地法院遞交立案手續的,法院及派出法庭還應按照跨域立案工作機制和程序,及時辦理立案手續。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小事,往往是群眾的大事。”鳳臺縣法院毛集法庭庭長劉喜樂說。今年4月,在毛集法庭,一名男子想要立案,但立案者卻并不是他本人,原來他是想替自己84歲的老母親洪某前來立案,但是洪某因交通事故至今仍臥病在床,不能獨立行走。了解到這一特殊情況后,劉喜樂立刻帶領書記員來到洪某家中提供上門立案服務,整個立案過程僅用時十幾分鐘。
立案“上門可辦”,針對出行不便的特殊群眾,提供預約立案和上門立案服務是淮南法院訴訟服務為民辦實事項目清單中的一項。在這份清單中,還有訴訟服務“馬上就辦”,明確對群眾咨詢查詢、材料收轉事項申請等訴訟服務等項目,馬上就辦、一次辦結。高校教師“幫你來辦”,是淮南中院與淮南師范學院合作,設立“法律專家調解工作室”引入第三方法律專家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矛盾糾紛“村里去辦”,則是法院將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平臺送進鄉村、送進社區、送進網格,形成覆蓋鄉村的糾紛解決和便民服務大平臺,為群眾提供普法宣傳、訴訟服務輔導、調解化解、巡回立案等具體服務。一系列的便民舉措,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淮南法院真正將“實事做到百姓的心坎上”,也扎實推進了淮南法院將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果落實在為民服務全過程中。
6月4日,潘集區訴訟服務中心網上立案窗口的工作人員,通過網絡系統接收了一位外省當事人的網上立案申請,在核對材料后,當即為網絡另一端的當事人辦理了立案手續。疫情以來,淮南法院通過網上立案、跨域立案,有效應對疫情防控的需要,同時也充分發揮了信息化建設給打官司的群眾帶來切切實實的便利,以“安徽法院訴訟服務網”“移動微法院”等信息化建設成果為支撐,推行“互聯網+調解”工作模式,實現訴前調解與司法確認的無縫銜接。
2020年,全市法院共通過在線調解平臺調解案件16077件、成功辦理全國跨域立案43件。全市法院均成立調解速裁團隊,實行簡案快審,辦理案件9260件。在訴訟服務中心,全市兩級法院均安排專人向當事人介紹手機APP訴訟服務下載路徑,指導群眾使用在線訴訟,提高網上訴訟服務平臺的使用率。淮南中院定期督促兩級法院使用訴訟服務平臺進行在線調解、法律文書送達等工作。對訴前委派調解的案件,通過平臺推送給調解員,提高了效率。調解員接收案件后,可通過平臺利用音視頻的方式調解案件、線上簽署調解文書,既提高了調解效率,又節省了調解成本,真正讓群眾感受到科技的便利,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法官下基層,讓群眾感受身邊的“司法溫度”
3月29日,淮南中院出臺《關于大力開展“基層吹哨、法官報到”活動 主動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提供制度遵循,著力推動司法資源“下沉”、司法服務“進門”,聽民聲讓基層哨子吹得“響亮”,解民憂使法官上門報到“及時”,社會綜合治理切實從簡單粗放“向上對應”向精準施策“向下著力”轉變,形成了淮南訴源治理特色品牌,受到來淮調研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的肯定。
《意見》明確,全市法院要推動實現鄉鎮(街道)法官工作站(室)全覆蓋,“無訟社區”廣創建,主動接入地方矛盾糾紛綜合調處化解平臺,結合轄區鄉鎮(街道)數量,統籌安排法官駐點工作,實現群眾矛盾“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地”目標。《意見》強調,要堅持“政治”為綱,牢牢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自治”為本,選聘當地威信高、熱心調解的村干部擔任特邀調解員,推進基層善治;堅持“德治”為基,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善借鄉土文化,推動以德化人;堅持“法治”為要,探索建立定期例會制度、訴調對接制度,報到法官指導開展人民調解,并進行司法確認。堅持“智治”為輔,暢通鄉鎮(街道)、社區法官工作站(室)與法院視頻連線對接,實現糾紛在線調處、咨詢在線解答、協議在線確認。
“小江,我原來的老房子拆遷還原要交錢,我外甥幫我交的錢,新房子辦的是他的戶頭,他當時跟我說好我以后能住在新房子里,但現在他要結婚卻反悔了,我要到法院去告他”。淮南機床新村小區的劉大爺打電話給淮南中院的社區駐點法官江峰。“劉大爺您別著急,舅甥親,打斷胳膊還連著筋呢,我下午就去幫你說說”。隨后江峰來到劉大爺住的小區,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江峰把劉大爺和他的外甥喊到一起,幫助雙方分析利弊,宣傳《民法典》關于居住權的規定,很快就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化解了一場可能成為訴訟,更可能阻斷親情的糾紛。
《意見》出臺后,淮南中院40名員額法官下沉到基層,在聯系村(社區)掛牌,設立法官聯系點,每名法官每月至少要到聯系村(社區)一次,常態化開展政策法規宣傳、矛盾排查化解、社會治理服務,主動進駐矛盾糾紛調處中心,融合各類解紛資源,開展委托、委派調解、聯合接訪、聯合調處、聯合督辦工作。截至發稿時,全市法院共在1103個村(社區)設立法官掛牌聯系點,有效推動實現鄉鎮(街道)法官工作室(站)全覆蓋,切實將人民法院矛盾糾紛化解和訴訟服務資源融入基層一線。
八公山區法院積極主動與轄區鄉鎮(街道)綜治中心聯系,以鎮(街道)綜治中心為依托,將法官聯系點作為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推進無訟社區創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定期派員入駐鎮(街道)綜治中心開展收集社情民意、參與信訪接待、宣傳法律法規、化解矛盾糾紛。不斷強化與基層派出所、司法所、信訪部門以及“老娘舅”“鄰里幫幫團”“我愛我家”等第三方調解力量的協作聯動,形成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合力,最大限度將矛盾糾紛發現在基層、化解在萌芽。
謝家集區法院在鄉村治理的司法實踐中,因地制宜,不斷發掘民間調解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指導鄉鎮街道組建“老支書調解隊”“老班長調解隊”“老嫂子調解隊”,利用老支書、老班長、老嫂子的品德、威望,將德治、自治、法治相融合,按照“村里事,就在村里解決”目標,探索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的新路徑,不斷提高多元解紛效率。2021年1月-5月,通過“三老”調解隊共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049起,受到轄區居民贊譽,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滿意度、獲得感。
壽縣人民法院制定“法官進村入戶解民憂,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方案,對全縣278個村(社區)進行法官全覆蓋,建立“一村(社區)一(聯絡)員一法官”的工作舉措,要求法官定期走訪“聯絡點”指導人民調解、開展巡回審判、開展帶案下訪、開設“法律講堂”,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逐步實現村村進法官,事事有人理的工作格局,切實在訴源治理上實現新突破,將矛盾消滅在萌芽,將糾紛解決在基層,提高法院的公信力,提高群眾的幸福感。
公正執行,讓群眾看到司法“剛勁力度”
黨史學習教育和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以來,全市兩級法院用心傾聽群眾呼聲,用情回應群眾關切,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不斷推深做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向解決執行難進軍。
“謝謝你們了,沒想到打了那么長時間的官司,你們兩個禮拜就幫我們把錢執行到位了。”張某高興地握著淮南中院執行法官的手說。
安徽某房地產公司在售房時向張某等62名購房者許諾,在售房屋系某小學學區房,但交房后,張某等人發現,他們購買的房屋根本不在相關學區。張某等62人遂根據購房協議中的仲裁條款申請仲裁,要求房地產公司賠償違約金。市仲裁委員會受理后依法裁決該房地產公司賠償張某等62人共計85萬元。
裁決作出后,張某等62人于3月18日向淮南中院申請執行。收到62人的執行申請后,考慮到這批案件是涉民生類執行案件,淮南中院執行局第一時間立案受理,全局5名執行員額法官兵分兩路,一方面,執行法官立刻對該房地產公司財產進行線上網絡執行查控;線下,市中院執行局局長黃辰約談被執行人法定代表人,告知其應當履行的法律義務。在執行法官的溝通協調感召和對法律威嚴的敬畏下,被執行人同意按仲裁裁決書履行義務。另一方面,考慮到該案申請人眾多,且大都分散居住,交通不便、聯系困難的實際情況,執行法官在當事人遞交執行申請時即關口前移,為62個案件逐一建立臺賬,登記預留申請人的銀行賬戶信息,執行款轉款文書材料等,一旦執行款項到位便能隨時劃撥到申請人賬戶之中。
3月30日,被執行人將85萬元執行款繳納到位,市中院執行局馬上將相關執行款項轉至申請人指定賬戶,至此,62個執行案件僅用了13天就全部執結到位。
針對涉民生類案件,淮南中院結合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統一組織全市法院開展為期兩個月的集中執行行動,在全市范圍內集中執結一批涉及追索勞動報酬、贍養費、撫恤金、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損害賠償、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等民生案件。對于涉民生類型案件,堅持做到優先接待、優先立案、優先執行和優先兌付“四優先”。開辟專用綠色執行通道,堅持快立、快執、快結,窮盡手段提高執行效率,確保第一時間兌現當事人合法權益。
集中執行行動開展以來,全市法院共開展集中執行行動16次,共執結涉民生案件464件,執行到位818.53萬元,出動干警451人次,車輛101臺次,拘傳53人,司法拘留7人,查封房產20套。更多的真金白銀落入申請人口袋,更多的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司法為民的滿滿獲得感。
在集中執行的同時,淮南兩級法院還對執行到位案款集中發放。6月11日,淮南中院舉行“全市法院執行案款集中發放周”活動,全市兩級法院將6月7日至6月11日內執行到位的部分案款組織集中發放,現場共發放執行案款1219.053萬元,涉及各類案件18件,案件類型有金融借款合同、建設工程合同、勞動爭議、民間借貸以及刑事案件追繳違法所得、退賠款等。活動現場共有6筆大標的案件采用銀行轉賬形式發放,其余案件執行法官現場向當事人發放現金。3名省市人大代表現場見證了執行案款發放活動。(記者 張靜 通訊員 石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