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移風易俗為鄉村振興注入“正能量”
“以前最怕年節返鄉,人還沒到家,‘紅色催款單’就已經收到了,可今年回家,發現鄰里鄉親都變了樣兒,小學同學的婚禮也由以前村里動輒幾十上百桌的流水席變成了親朋好友之間聯絡感情的便飯,紅包被退了回來,只留了些土特產做心意,身上擔子輕了,感覺人情味兒又回來了。”在外務工返鄉的小劉感慨道,家鄉壽縣這幾年不僅“面子”變化大,“里子”變化更大。
近年來,壽縣將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把“精神脫貧”與“物質脫貧”擺在了同等的重要位置,讓移風易俗成為鄉村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為鄉村振興注入“正能量”。
開展文明宣教,強化思想認識,為移風易俗工作澆足“定根水”。通過一封信、倡議書、標語、宣傳欄、文化墻、廣播等多種形式加大移風易俗宣傳力度,營造濃厚氛圍。增強紅白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負面典型的通報曝光力度,發揮反面典型的警示教育作用。將移風易俗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和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內容,加大科普知識宣傳力度。充分利用村文明實踐站開展移風易俗宣講活動,安排村干部提前對村里準備辦喜事的家庭仔細摸排,提前介入,倡導移風易俗新風尚,打好不大操大辦的“預防針”,讓群眾從思想上理解、在行動上配合。
緊盯“關鍵節點”,緊抓“關鍵少數”,用黨風政風帶社風民風。“人情風”表面上看問題在民間,但源頭在黨員干部,只有嚴管黨員干部隊伍,才能堵住風源。壽縣紀委監委緊緊抓住黨員干部“關鍵少數”,發布《關于做好黨員干部操辦婚喪事宜報告備案工作的通知》,組織全縣黨員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嚴格規范黨員領導干部婚喪喜慶操辦等事宜,實行紅白事事前報告和事后報備。針對節日期間大操大辦易發多發節點,深入各鄉鎮、飯店開展監督檢查,發現黨員干部大操大辦問題線索立即查處。充分發揮村級紀檢委員的作用,定期召開村(居)民代表會議、嚴禁村干部違規舉辦升學宴、謝師宴或變相舉辦老人壽宴、嬰兒百日宴及以其他各種名義借機斂財行為,讓崇廉尚儉的新風在壽州大地全面吹開、浸潤人心。
規范村規民約,建立群眾自治機制,讓百姓由“參觀者”變成“參與者”。壽縣各鄉鎮結合實際,將移風易俗與疫情防控、鄉村振興工作緊密結合,制定紅白喜事操辦具體標準,倡導紅白事新辦、簡辦、不收禮、不隨禮,并將細化標準融入村規民約,明確婚事禮金一般不超過200元,親屬不超過600元,嚴禁索要天價彩禮;白事隨禮一般不超過100元,親屬不超過300元,自覺破除各類惡俗陋習,減輕人民群眾“人情債務”。推舉德高望重、熱心服務、公平公正、崇尚節儉的鄉賢人士組成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和禁毒禁賭會“四會”組織,用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引領村民弘揚新時代文明風尚。(記者 劉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