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發展民營經濟領導小組印發《關于2020年度全省發展民營經濟考核結果的通報》,大通區被評為2020年度發展民營經濟考核得分位居前列的區,成為全市唯一被表彰的縣區。
如何能成為全市唯一?“發展民營經濟是振興大通的主力軍。”大通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表示,這源于大通區堅定實施“民營富區”戰略,始終把民營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抓手,做到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
近年來,大通區民營經濟蓬勃發展,呈現“燎原之勢”。目前,全區共有11家“專精特新”企業、省級“專精特新”掛牌企業3家、國家級兩化融合貫標企業2家,2020年以來新增市場主體2336戶,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科技進步、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
扭住項目投資“牛鼻子”,民營經濟發展駛向“快車道”
安徽唐興機械裝備有限公司,是淮南本土一家專業生產非開挖頂管掘進機及其配套設備的生產商,也是提供非開挖工程技術與裝備一體化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入選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
企業注重創新,產品暢銷全國和海外。“位于上窯工業集聚區的廠區產能已經飽和,在大通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在大通工業新區新建了唐興裝備非開挖裝備產業園,總投資不低于5.5億元,一期預計今年12月底投入使用。”企業相關負責人唐飛介紹,項目建成后,可年產500臺套頂管掘進機,年均產值達5億元以上。
項目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牛鼻子”。近年來,大通區大力實施民營經濟上臺階行動計劃,做優大通工業新區、上窯工業集聚區平臺,為企業爭取制造強省、制造強市資金1000多萬元,推動民營經濟發展駛向“快車道”。唐興機械、哈瓦娜斯等120多個項目相繼建成達產,電建鋼構、邁瑞5G加工等30多個項目加快續建。“目前,建成大通工業新區、上窯工業集聚區面積達6平方公里,入園企業達到138家。”大通區園區服務中心負責人田毅告訴記者。
打造“四最”營商環境,培育民營經濟發展的“良田沃土”
“請問,我們企業部分職工評定了中級職稱,但是申請的個人補貼還沒兌現,請問什么時候可以兌付?”
“由于個人補貼政策申請有效期限截止時間為2020年底,導致相關補貼暫時無法發放,我們已向市局反映,正積極爭取。”
近日,大通區政協“四送一服”暨紓困惠企政策宣講會在大通工業新區“政協委員工作室”舉行,富華服飾、樂森黑馬等園區企業代表與區直單位負責人面對面溝通交流。聚焦優化營商環境,今年大通區政協在大通工業新區設立“政協委員工作室”,主要職責是在園區宣傳惠企政策、收集企業意見、幫助協調解決問題。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大通區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行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企業開辦實現了“全程網辦”“一日辦結”,企業開辦材料壓減到一套6份以內;開展簡易注銷登記改革試點,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公告時間由45天壓縮為20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扎實開展“雙隨機、一公開”監督檢查,持續優化“四最”營商環境。
把民營企業當作自己人,把為自己人辦事當作辦自己的事。
大通區持續深入落實領導干部聯系企業制度,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安排27名機關干部,對全區68家“四上”企業進行包保聯系,2020年以來,先后召開座談會39場次,開展政策宣講45次,走訪企業500余次,開展要素對接35次,收集辦理企業反映的各類問題253件次,共同構建了“親”而有度、“清”而有為的新型政商關系。同時,推進跨部門“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互聯網+監管”,避免頻繁檢查、多頭執法擾企。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發展活力充分釋放。今年1至7月,全區新注冊登記企業262戶,個體工商戶513戶,新增戰新企業3家。今年上半年,區屬民間投資完成量占區屬總投資比重達48.9%,同比增長245.5%,增速位居全市縣區第一。(記者 朱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