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論貫徹落實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更加注重通過改革打通堵點、消除痛點、解決難點,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
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扎實推動數字化改革,統籌運用數字化技術、數字化思維、數字化認知,把數字化、一體化、現代化貫穿到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各方面,推動市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顯著提升,加快建設“數字淮南”。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平穩推進稅制改革,推動地方融資平臺加快市場化轉型發展,大力推進企業上市掛牌,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新型政銀擔、稅融通和科技融資擔保等金融服務模式。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推動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有效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扎實開展招標投標和政府采購提升行動,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監督機制。穩妥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依法依規盤活批而未供土地和閑置土地。
努力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多維度、深層次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搭建政府、工商、金融、科技、醫療界等各類交流平臺,扎實推進“一廊五地”建設,全面深化與上海市閔行區交流合作,奮力在產業協同、創新共育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堅持以合淮一體化為主攻方向,抓好《共建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作區框架協議》貫徹落實,著力推進規劃編制、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保一體化,推動安徽自貿試驗區淮南聯動創新區、新橋空港經濟示范區(淮南片區)加快建設,努力把淮南打造成合肥都市圈副中心城市。認真落實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全面落實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若干政策措施,大力開展宣傳推介和要素對接,謀劃實施一批產業類、創新類、民生改善類重大項目。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學習借鑒滬蘇浙“一企一證”“一業一證”做法,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以放權的精準度提升辦事的便利度。持續優化政務服務,積極構建全方位對接、全流程幫辦、全周期保障的重大項目服務體系,加快推進“皖事通辦”平臺升級迭代,對標對表全省營商環境評價標桿指標,以企業評價為第一評價,以群眾感受為第一感受,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使淮南成為海內外客商向往的投資興業熱土。
發展中的問題,要通過發展來解決。對于淮南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加快高質量發展,最迫切的問題還是加快高質量發展。深化改革開放,是加快淮南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途徑。全市上下要積極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創新機制體制,激發動力,激活潛能,煥發生機活力,奮力打造助推淮南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本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