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實施“五大攻堅行動”系列述評②
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察勢者智,馭勢者贏。產業發展不外如是。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作為關鍵詞,“發展”出現160次,“產業”出現85次。可見,發展是硬道理、產業是硬支撐。
近日,市委書記任澤鋒在發表的署名文章《深入實施“五大攻堅行動” 讓淮南這座老工業城市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中首要強調:“扎實推進產業轉型攻堅行動,奮力跑出高質量發展的淮南加速度。”亦可見,推進產業轉型發展,就是我們重塑發展優勢的“剛需”,就是我們重新綻放城市夢想的“標配”!
大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
任務如離弦之箭,飛向靶心是唯一的選擇。
(一)審視!非但無損我們進取的銳氣,還將催生變革的動力,助推淮南產業轉型發展在解決矛盾與問題中奮力前行。正如風靡一時的“俄羅斯方塊”游戲,只有移除不斷壓積的“贅塊”,淮南產業才能轉型升級,讓老工業城市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變法之利。”
很多時候,現實的任務和深入的探索總是問題倒逼出來的。
幾多困頓——作為資源型城市,如果說煤電輝煌是淮南引以為傲的一面,那么“一煤獨大、產業單一”則是淮南轉型發展窘迫焦慮的另一面。據統計,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淮南煤電產業增加值占淮南工業經濟總量長期在70%左右。2020年全市煤電產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81億元,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仍達69%。導致“煤電一咳嗽,淮南就感冒”。
幾多遺憾——作為老工業城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安徽造紙廠、淮南紡織廠等一批企業,在市場上也曾叱咤風云。但客觀地講,由于沒有抓住機遇把火燒得更旺,僅僅30年左右,多數已末路,空留下炫目的輝煌,成了淮南人的昔日驕傲和心緒難平的話題。
幾多感奮——淮南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產業發展一直存在的“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經濟受煤電市場影響較大,穩定性差、抗風險能力弱”等突出問題;不能從思想上徹底破除“慣性思維”,擺脫“路徑依賴”;不能“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中尋找機遇、打造亮點、拓展優勢”……就難以驅動“高質量號”經濟列車。
磕磕碰碰多少年,近些年,淮南“摸著石頭過河”,有多少不容易,但我們在時代潮流中,終究是明了當前和今后五年產業發展的新坐標、新定位、新路徑——
前不久,召開的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要堅決破除資源依賴思維定勢,牢牢把握轉型發展的主題不動搖,把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作為重要支撐,把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作為主攻方向,全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這一要求,道出了底線如何守,新路怎么走。即:淮南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進程中,將把“好鋼”更精準地用在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增效益、可持續的“刀刃”上,擺脫過度依賴、形成多元支撐,打造淮南未來的頂梁柱、硬實力和話語權。
(二)蓄積!淮南在困頓中踏上產業轉型之路,又在接續奮斗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已然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步步壓實的關鍵一程。
爐火生旺的訣竅是:細火緩慢引燃,等木屑和小煤塊燒旺起來,再把大木材和大煤塊添上。待大火越燒越旺后,就只需加煤塊,爐子不但不會滅,而且將越燒越旺。
經過多年來的摸索實踐,淮南的產業發展到了添材加煤、把火燒旺的時候。
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淮南壓力不小,但動力也很足。
●先看創新引領
判斷一座城市產業的競爭力,要看當下的表現,更要看它定義未來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很大程度就蘊含在創新發展中,體現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態勢里。
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淮南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同時,拋開枯燥的數據,從企業的層面觀察,那些肉眼可見的進步和豐碩成果,也許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淮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力。今年前三季度,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戶,4戶企業獲得省級高成長型小微企業稱號,3戶企業獲得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稱號。萬泰電氣、唐興機械列入工信部第一批重點支持“小巨人”企業名單;陜汽淮南專用汽車有限公司入選年度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100強。
●再看政策加持
9月28日,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關于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大力發展十大新興產業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新興產業聚集地的意見〉的實施方案》印發。《方案》明確了我市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即: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綠色食品六大產業。并提出,在著力打造以上產業的同時,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智能家電、數字創意等領域,加快新興產業布局。
“既上承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又下接淮南產業轉型發展的實際,為新興產業繪制了一張完整的‘施工圖’”“它既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又給足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空間,淮南將從中收獲諸多轉型升級的機會,推動這個老工業城市煥發新的活力”……在拿到重點工作清單后,不少相關單位部門表示目標更明,定力更足。
●后看要素保障
土地空間不足,這個許多城市發展的困境因素恰好是淮南優勢所在。
產業發展首先得有土地,豐富的土地資源,能帶給產業投資者和城市經營者極大的想象空間和實現夢想的平臺。據了解:國家級開發區——淮南經開區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目前實際使用10平方公里;國家級高新區——淮南高新區規劃工業面積5.64平方公里,目前實際使用面積1.377平方公里。
同時,淮南還擁有4個省級開發區;擁有高等院校6所,數量居全省第4位,擁有國家科研平臺8家,數量居全省第5位。
而這樣的產業發展環境和態勢,傳遞出一個清晰的信號——這座老工業城市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構建起現代化產業體系。
(三)起勢!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淮南,大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其時已至,其勢漸成,其興可待。
產業轉型,淮南必將踏上一個加速發展的全新賽道。一個關于淮南產業新的春天的故事,也將激情書寫。
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提升動能,固本向新。
“不擁抱智能化、數字化等于滅亡。”近年來,這樣的話語在很多產業廣為流傳。在數字化的快車道上,淮南傳統產業遇到了兩個關鍵問題:其一,數字化提質增效的賦能力量不容置疑,轉型刻不容緩;其二,聚焦新發展階段,產業數字化轉型究竟“怎樣轉”“轉向哪”?
對此,市委書記任澤鋒指出“推動‘煤電化氣’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堅持把加強科技創新作為最緊迫任務,強化技術攻關,加快成果轉化,提高煤炭作為化工原料的綜合利用效能,大力推進礦區煤層氣勘探及抽采綜合利用工程、潘集電廠一期、現代高分子材料等項目建設,全力打通煤電化氣產業鏈路徑,做強存量、擴大增量,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
招引項目,聚鏈成群。
對于“集聚”的力量,《城市的勝利》這本書中是這樣描述的:“不論一座城市的起源是多么普通,城市的集聚都有可能產生神奇的效果。”這句話放在產業培育、招商引資同樣合適。
產業集聚發展無非兩種途徑:除了要培育,就靠招商。
我們要以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促進合淮一體化為主攻方向,搶抓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政策機遇,聚焦我市確定的六大重點發展新興產業,進一步研究編制招商目錄,制定重點招商計劃,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加大“雙招雙引”力度,推動產業鏈招商、突出園區招商、強化以商招商,在招大引強的同時大力引進和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引導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4月,我市出臺了《創優營商環境提升行動方案2021版》,并提煉出88條改革提升舉措,包括企業開辦、工程建設項目報建、獲得電力等20個方面的內容,突出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新版方案,與此前更多是“跟隨”與“補缺”相比,這次提出的口號是“率先”。
水深魚知聚,林茂鳥有歸——
園區升級,平臺賦能。
園區是經濟建設重頭戲和工業發展主戰場。我市雖然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國家級高新區、4個省級園區,但在今天,我們隱隱約約可以感受到,這些園區在具備“大平臺”價值之外,似乎沒有在市場經濟的“營運”中被充分放大,起碼它所產生的“效益”還不盡如人意。比如,總體體量不大,畝均稅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畝均稅收3.1萬元/畝,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9.5%。
我們要把“以畝產論英雄”的導向鮮明樹起來,探索建立高效運行管理模式。推廣“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該減負的減負該賦能的賦能,最大限度讓園區回歸招商引資、產業集聚、綜合服務等主責主業;我們將“吃干榨盡”國家支持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發展的24條政策措施,大力開展宣傳推介和要素對接,采取園中園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模式,深化與滬蘇浙園區共建,促進跨區域產業轉移;我們要高標準落實《淮南—合肥共建新橋科技創新示范區合作區框架協議》,努力把新橋片區打造成淮南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瞄準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貫之、久久為功——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之路,就是淮南這座老工業城市煥發新活力,重現新榮光的新路!
面對下一個5年甚至更長時間,淮南都要果斷主動出擊,搶占任何可能的新風口。如此,也許多年之后,人們不會像幾年前那樣談論淮南發展錯失某次機遇,而是興奮于感嘆這座城市抓住一個時代。(記者 張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