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是聚集各類市場要素的“引力場”,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近年來,壽縣人民法院聚焦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深化“一改兩為”,扎實改進工作作風,積極發揮司法職能作用,努力營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主動融入基層治理,讓企業投資更放心。不斷深化訴源綜合治理,積極探索多元主體協同社會治理路徑,以“一村一員一法官”為抓手,積極構建“法院+社區”一站式訴訟服務和多元解紛新格局,利用調解平臺“三進”,打造“調解員現場調解+法官遠程在線參與調解”線上聯合調解模式,加大糾紛訴前調解力度。嘗試推進“庭所共建”,依托基層法庭陣地,聯合鄉鎮派出所、司法所開展訴訟服務、關愛幫扶、矛盾調處、法律宣傳等常態化工作,形成分工協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工作合力,筑牢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
持續優化訴訟服務,讓企業扎根更順心。實行院領導定點聯系制度,實地走訪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宣傳優化營商環境各項政策,解答企業涉法問題,用情做好“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司法店小二。在接收立案材料時即加蓋“涉企”印章標識,引入“涉企案件快車道”,重構“立審執”環節全鏈式一體化流程。全面推行網上立案、跨域立案、網上庭審服務,12368熱線及時回應企業訴求,基本實現訴訟費“碼上交費”“勝訴即退”,真正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以法院審理的企業常涉糾紛為切入點,通過“典型案例+法律風險點”的宣傳形式,向企業介紹在勞資、股權、合同等方面易發的法律風險,完善民營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提示機制。
發揮審判職能作用,讓企業訴訟更省心。對標營商環境考核評價指標,嚴格落實審限變更審批手續,強化流程節點管控,每半月制作《質效指標提示》,逐項分析解讀質效指標,督促各部門縮短辦案周期,推進均衡結案。深化繁簡分流,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第一季度,全院民商事案件簡易程序適用率97.42%,平均審理天數僅13.31天,其中涉企案件760件,標的額1.78億元,平均審理天數縮短至14.58天。落實寬嚴相濟、謙抑慎刑的司法政策,減少和預防企業違法犯罪,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合同詐騙、串通投標等危害企業或企業家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持續加大追贓挽損力度,維護公平的市場環境和經濟秩序。
聚焦破解執行難題,讓企業紓困更舒心。執行中充分考慮各方利益,審慎采用保全、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積極探索適用分批履行、以債轉股、以物抵債、執行和解、招租抵付等較為溫和的執行方式,為企業贏得緩沖期。針對涉企業、涉金融等重點案件常態化開展集中執行行動,加大對失信被執行人的懲戒力度,促進市場主體誠信經營。針對履行完畢的企業,第一時間屏蔽信息修復信用、消除不利影響,今年以來,已對29家企業進行信用修復。落實“一案一賬戶”平臺應用,規范執行案款管理,確保到位案款及時發放。推行“執行+破產審判”聯動機制,4起案件依法導入“執轉破”程序,結案2件,有效化解執行積案,推動市場主體的救治和退出。
加快破產案件審理,讓企業療傷更安心。強化組織領導,構建專業化破產審判團隊運行機制,一案一專班,探索試行預重整、破產和解模式,強化破產案件績效考核和管理人督導考評機制,落實破產案件簡化審理。府院同頻共振,及時研究解決企業破產處置中涉及資產處置、社會維穩、債務處理、稅收申報、變更注銷等問題。借助“互聯網+”優勢,在債權申報審核、債權人會議召開、債權人表決、司法公開等方面最大限度保障債權人權益,積極運用打包“網拍”、優化債務人財產處置,提高財產溢價率。
營商環境“優”無止境。壽縣法院將繼續深化“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都是營商環境”理念,不斷增強責任感使命感,保持趕考精神,加大服務和保障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力度、廣度和深度,努力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深耕法治土壤。(記者 吳 巍 通訊員 嚴 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