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初,華東地區煤炭供應緊張。而地處華東的“兩淮”基地在1976至1980年的五年時間里沒有新井投產,造成煤炭生產接續出現問題。當時的煤炭工業部部長高揚文同志為了解決如何緩和華東地區煤炭的供需矛盾,是依靠山西還是依靠“兩淮”這個有爭議的問題,于1982年2月給華羅庚寫了一封信,希望借助華羅庚的智慧和本領,借助全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力量,研究開發“兩淮”煤炭問題。華羅庚非常高興地接受了委托。
1982年4月24日,華羅庚率領專家組,首次到淮南進行現場調查和考察工作。他先后深入潘一、潘三兩處正在建設的300萬噸的大型礦井、淮河大橋和謝一礦、水泥支架廠、李咀孜礦等單位進行考察。在華羅庚的直接率領下,專家們采取調查研究、揭露矛盾、分析總結的工作方法,經過20多天夜以繼日的緊張工作,先后對“兩淮”礦區的煤礦、鐵路、電力、公路、通訊以及水運等,進行了全面細致調查研究,召開各種座談會,廣泛聽取和征求意見,初步了解到影響煤炭開發速度的主要問題,收集和整理了10萬多字的原始資料,并運用“雙法”(統籌法和優先法)重點解剖了正在建設的潘一和朱仙莊礦井的建井工程。華羅庚和專家們認為,如能統籌安排,優選施工方案,組織同步建設,保證工程質量,兩處礦井均可提前兩年左右建成投產。在搞好調查、分析、統籌的基礎上,專家們初步繪制出“兩淮”計劃新建的23對大中型礦井各類工程施工和配套工程同步建設的統籌圖,初步提出了“兩淮”煤炭基地15年內的建設規模、開發順序、建井工期及配套工程同步建設的方案。
1982年6月21日,華羅庚率領專家組二下淮南,帶著規劃草案到現場進行咨詢論證,在淮南召開了開發“兩淮”煤炭方案論證會。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聽取意見、集思廣益,展開論證,本著切合實際,積極可行的原則,從三個方案中,最后選定了一個最佳方案。按照這個方案,“兩淮”礦區到20世紀末,將新建礦井23處,總規模為4870萬噸,加上現有生產礦井,年產原煤為6000萬噸,比1982年產量凈增3800萬噸,并提出了相應建設洗煤廠、鐵路、電力、通訊、公路和礦區公用工程的同步建設方案。7月,煤炭部和中國科協在北京召開了“兩淮”煤炭開發論證報告驗收會。各部門領導和專家們在會上提了許多問題,如:建設速度能不能加快?多大規模合理?過去的建設失誤在什么地方?交通、電力、通訊等幾個方面怎樣同步建設?在長遠的戰略目標下,哪年干什么?重點放在何處?等等。華羅庚和專家們都一一作了回答,大家聽了覺得數據可靠,材料扎實,非常滿意。這個論證方案于1982年9月7日,國家計委以計燃(1982)734號文予以正式批準。
1982年8月20日,華羅庚率領的專家組三下淮南,舉辦推廣“雙法”坑口學習班,幫助培訓骨干,以保證“兩淮”煤炭開發方案的付諸實施。結業儀式上,華羅庚說:“學習班今天結束了,這不是我們工作的結束,而是我們工作的開始。花了這些天時間,在學習班里學了多少東西,能產生多少效果,要聯系實際推廣,解決生產關鍵性問題,到了總結時才能見分曉。”隨后,組成了有專家參加的八個推廣“雙法”小分隊,共計131人,分赴全省五個工業企業8個重點單位開展推廣“雙法”工作。據“兩淮”礦區統計,參加聽課的職工達6000多人。在搞好宣講的基礎上,本著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原則,選擇了124個攻關課題,有89項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華羅庚三下淮南,考察煤礦建設、論證規劃方案和推廣“雙法”(統籌法和優選法),用科學方法充分論證了煤炭基地開發的必要性和廣闊前景,堅定了國家對煤炭基地建設的決心和投入,推動了“兩淮”煤炭開發規劃提前完成。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當前,我市正在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要大興調查研究,從華羅庚三下淮南調研中獲得啟示,在調研中下功夫查找突出問題和現實困難,下功夫發現基層的有益探索,下功夫了解社會各方面對改革發展的各種意見和建議,下功夫了解群眾的所想所盼,精準把脈、精確制導,使調研的過程成為加深對黨的創新理論領悟的過程,成為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過程,成為推動事業發展的過程。(通訊員 劉法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