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扎實推進主題教育,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攻堅行動,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持續推動從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
聚焦產業興旺,我市深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持續夯實鄉村振興發展根基。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加大特派員選派力度,實現了科技特派員服務行政村全覆蓋。建設完成24萬畝高標準農田、育秧中心26個、烘干中心11個、全程機械化農事服務中心6個和農機農藝整合基地及高標準示范基地建設。深入推進黨建引領農業生產“大托管”,完成土地承包電子證照試點100個村、7.1萬戶,全年大托管覆蓋面積達290萬畝。匯聚組織、干部、人才資源,有序實施村黨組織“強基提能”等7項行動,有效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從收入向收益轉變,實現年經營收益50萬元以上村占比達到19.6%,居全省第一方陣(第五位)。高位推動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成立工作專班,編制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和牛肉湯產業發展規劃,籌備組建規模超10億元的淮南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基金,成立淮南牛肉湯產業發展協會,出臺淮南牛肉湯產業發展支持政策13條,明確“1+1+N”(淮南牛肉湯+豆制品+糯稻、秈稻等其他優質農產品)的發展路徑。高質量承辦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預制菜爭霸賽安徽分賽區活動,舉辦了淮南市高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大會,會上簽約高端綠色食品產業項目53個,總簽約額223.82億元。
著眼生態宜居,我市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共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4.7萬噸,清理亂搭亂建9000余處,清理河塘溝渠4000余條。制定印發《關于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實施方案》,開展2023年度8個精品示范村建設詳細規劃編制,壽縣、鳳臺縣連續3年被評為全省美麗鄉村建設先進縣。2023年,我市完成農村公路提質改造137公里。聚焦守底線、夯基礎、促增收,加強動態檢,精準落實幫扶,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取得了新成效。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持續開展秸稈糞污“兩利用”,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到95%和96.9%,潘集區獲批2023年中央財政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縣項目。
緊扣鄉風文明,我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評選出“淮南好人”19人(組),入選“中國好人”2人、“安徽好人”1人,“中國好人”曾家英事跡獲省委主要領導批示。擴大文明村鎮覆蓋面,發揮“一約四會”作用,壽縣迎河鎮余樓村、壽縣板橋鎮龍祠村、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臧巷村入選全省優秀村規民約。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和紅色村史館等,組織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約5.05萬場次,受益群眾497萬余人次。扎實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擴面工作,實現827個行政村信用村建設全覆蓋。
圍繞治理有效,我市堅持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強化教育培訓,落實監管保障,切實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不斷推動基層治理向上向好。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全市7個縣(區)、90個鄉鎮(街道)、1106個村(社區)建立“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處平臺,躋身全面構建“一站式”安徽特色解紛體系建設5個試點市之一,形成了“老娘舅”“鄰里幫幫團”“謝大姐”“為玉帛”等一批特色化調解工作品牌集群。健全“黨建+信訪”工作機制,落實領導接訪下訪工作,市黨政領導共接訪71次221批599人次,其中主要領導接訪8次39批61人次,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205件。市黨政主要領導閱批來信641件次,辦結率96.41%,滿意率93.58%。加強網格化管理服務,科學設置農村網格3437個,配備專兼職網格員3438名,統一應用網格化“E治理”平臺,2023年全市農村網格員共上報各類網格事件13余萬件。健全居民自治模式,探索和創新村級議事協商制度,建成“百姓評理說事點”493個,共收集線索1087條,化解糾紛1069件,開展法治宣傳746次。毛集實驗區焦崗湖鎮臧巷村被評為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單位。(記者 李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