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投入強度是衡量科技創新實力的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性指標,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主引擎”。近年來,我市全力實施研發投入攻堅戰,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引導全社會加大研發,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27.8億元,增長15.35%,研發投入占全市GDP強度1.74%,比上年度提高0.18個百分點。
強化引導,壯大創新主體研發規模
我市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企業強化技術創新決策,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加大企業創新支持力度,建強高水平科技企業隊伍。實施“雙倍增兩清零一提升”行動,采取規劃圖、進度表、培育庫的“一圖一表一庫”工作模式。
2024年,我市共有18家銷售收入超過億元的企業,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清零率100%。落實科技部門常態化服務企業工作責任,做好科技調研大走訪活動,通過開展企業家圓桌會、懇談會、企業家大講堂等方式,建立完善技術難題庫。今年以來,共走訪企業233家,解決技術難題72個,主動上門送政策、收訴求、解難題、助發展,為企業解決科技創新需求、各類科技研發等問題。
印發《關于推進全市科技招商工作的實施意見》,充分發揮科技招商重要作用,形成科技招商—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主體培育路徑,壯大科技創新主體規模,集聚科技創新要素資源,打造產業創新集群。2024年,全市預計新增高新技術企業90家,總數達39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數量達749家。
加強培育,激發創新主體研發意識
全市開展各類創新活動,推動安徽“雙創匯”、“研之有悟·科創會客廳”等系列活動走深走實。組織開展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安徽賽區“安理智谷杯”淮南賽,推薦優質企業參加省決賽。常態化對接高?蒲性核⻊掌髽I,推動校企技術需求與創新成果有效對接。今年以來,共組織長三角高校對接活動5場,現場成果路演20次,推送發布高校成果1000余項,組織對接企業技術需求41項。截至目前,高校和企業已簽約2項。
市科技局舉辦科技系統“五懂”能力提升培訓,助力企業形成規范化的管理體系、實現企業研發全流程規范化管理、促進企業業財融合、形成有效的跨部門交互機制,最大化幫助企業享受歸集研發費用帶來的政策及稅收紅利,進一步提升企業對研發活動的認識。
2024年,全市組織開展安徽“雙創匯”活動3場,“研之有悟·科創會客廳”活動2場,參會企業達300余家,發布企業技術需求40項。全市各類企業通過科技創新加大研發投入,享受政策性稅收減免達到3.24億元。
蓄力創新,增強創新主體研發能力
圍繞制約我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聚焦重點行業、新興產業、重點企業,不斷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能力,采取多種形式,政府、企業出題與高校、科研院所答題相結合的模式,緊盯科技計劃項目的需求征集、項目申報、項目實施、項目驗收的全鏈條環節,組織屬地企業實施科技攻關項目。
以深部煤炭安全開采與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點建設為統領,圍繞我市七大新興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布局建設省重點實驗室。目前已建成煤礦綜掘智能成套技術與裝備實驗室、纖維素及其衍生物藥用輔料實驗室和特種聚合物實驗室等10家省重點實驗室。
組織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牽頭,聯合四川大學、安徽理工大學和南京集萃等單位組建先進煤基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研究院(其為省級創新產業研究院),該實驗室建成,對引領帶動我省乃至全國煤化工、聚烯烴、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的產業鏈快速發展,解決“卡脖子”技術,對安徽省乃至全國煤基高分子材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將起到有力促進作用;同時,近兩年來有26家省企業研發中心獲批,這些創新平臺的建設對于企業開展科研攻關提供了良好的載體。
持續加強對創新主體的財政支持,對于研發投入達到標準的企業給予獎勵。2024年共投入財政資金1945.7萬元,采取免申即享和即申即享的方式,用于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創新平臺建設等創新活動。
(記者 周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