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智慧應急”
——我市不斷加強應急管理信息化能力建設與審批
近年來,我市應急管理工作以科技創新為驅動,以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強化實戰導向和“智慧應急”牽引,規劃引領、集約發展,夯實信息化發展基礎,促進信息化和業務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監測預警、監管執法、輔助指揮決策、救援實戰和社會動員能力,為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智慧防線。在應急指揮體系建設、安全監測、防災減災、應急通信、行政審批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
去年,市應急管理局搶抓國家萬億國債項目機遇,成功爭取中央資金六千余萬元投入到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工程中,全市應對自然災害能力顯著提升。
科技賦能,打造應急指揮“智慧大腦”
“十四五”以來,該局積極探索信息化在應急管理中的深度應用,構建起“1+7+39”指揮調度新格局!1”代表市級指揮中樞,作為市委、市政府應對處置災害事故突發事件的核心指揮部;“7”指的是7個縣區應急指揮部通過政務外網、指揮信息網、應急通訊網絡等多種網絡與應急指揮綜合業務系統、指揮調度系統7×24小時與市指揮部互聯互通;“39”表示在全市39個重點鄉鎮街道配備基層指揮調度終端,省、市應急指揮部可隨時調度,直達基層。
市應急指揮中心根據應急管理部、省應急管理廳建設要求,結合我市應急工作實際建設而成,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中心涵蓋指揮大廳、會商室、值班值守室、視頻會議室和應急廣播室等五大功能區,整合視頻調度、融合通信、視頻匯聚、應急指揮等功能。全市91套“可視化”設備通過“一機一碼”接入市級指揮平臺,構建了覆蓋全市的可視化傳輸網絡。通過省-市-縣-鄉鎮-現場五級聯動的指揮調度平臺,成功構建起30分鐘可視化指揮圈,如遇人員傷亡等突發情況,可通過單兵或布控球等,實時連線現場,實現高效、扁平化跨級調度。目前視頻匯聚系統已接入公安、交通、水利、林業、;雀黝愐曨l資源5萬多路,并根據業務需要,細化視頻分類,將視頻資源應用于森林防火、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應對、節日期間人員密集場所調度等領域。
智能感知,搭建全域安全“神經中樞”
為加強安全生產監測預警,我市建成了市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系統與煙花爆竹倉儲企業安全生產監測預警系統,利用企業現有設備設施,接入危化企業進出口大門、重要通道、消防泵房、消防控制室、危險化學品裝卸區域視頻與煙花爆竹倉儲企業倉庫視頻,接入企業物聯網傳感器數據,實時獲取危險化學品的存儲環境、使用狀況及其周邊環境等數據,通過指揮信息網,接入市級物聯網管理平臺,逐級匯聚至省平臺。目前我市已接入10家涉及重大危險源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企業與8家煙花爆竹倉儲企業視頻294路與物聯網點位2532個,對高危企業氣體、壓力、液位、溫度、人員、機械、環境等運行狀態信息和工業設施故障狀態信息進行集成處理,科學設置報警閾值。
與此同時,我市在八公山、舜耕山等森林防火重點區域,基于鐵塔等基礎設施部署34個高點熱成像雙光譜重載云臺設備,每個設備監測范圍5千米,實現對重點區域的全天候監測和突發災害異常情況的實時監控和動態預警。同時前端數據通過專線網絡,接入全省森林火險監測預警系統,并共享推送至全省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平臺,進行火情告警業務處理、數據匯聚和統計分析。建成“防汛抗旱風險隱患一張圖”系統,集成全市380處點位數據,包括淮南市防洪工程、易澇地段、易澇風險區域、地質災害點、市縣級物資儲備點、防洪工程歷史隱患點、市級救援隊伍以及主城區各街道社區和水庫強降雨期間人員轉移路線等,為防汛抗旱搶險提供決策依據。在去年主汛期,提前轉移地質隱患點、低洼地等受威脅群眾2436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打通部門間數據壁壘,通過省級平臺接入自規、氣象、地震等部門地質災害、水旱災害、氣象災害等監測預警數據,打通部分數據無法從市級平臺互聯互通堵點,實現自然災害的日常監測與預警響應功能。
多元融合,疏通通信保障“毛細血管”
應急通信作為應急指揮和救援的“生命線”,對暢通指揮體系、輔助指揮決策和保障高效救援意義重大。為加強應急指揮通信保障能力,我市在沿淮易災地區與人口聚集區域建設370MHz窄帶集群固定站與自組網固定站共16個,實現全市大部分地區應急信號覆蓋。針對“三斷”極端情況下的通信保障,優化升級各級應急通信網絡,建設以370MHz集群網為主、窄帶自組網為輔的應急指揮通信網,將衛星電話、移動車載系統、寬帶多媒體集群網、窄帶自組網等各類通信手段有機融合成統一多元化的通信系統,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應急通信網,有效提升了全市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全市各級自然災害應急能力提升項目與自行采購不斷加強應急通訊裝備配備,市級配備應急前突衛星指揮車、衛星便攜站、專網手持終端等設備,縣區應急部門配備北斗終端63部、370MHz雙模終端45部,全市鄉鎮(街道)配備衛星電話132部,確保突發情況應急指揮調度高效、通暢。
服務升級,構筑為民辦事“骨骼架構”
在行政審批領域,我市實現了“三個全省率先”。突出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運用工業互聯網思維,推進“人工智能+政務服務”行政審批模式,不斷提高應急管理行政審批辦事效率。率先推行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智能秒批”,辦理時限壓縮了87%,大大提高了審批效率,為企業節省了大量時間和成本;率先實現19類事項“零材料辦理”,累計精簡證明40項,簡化了辦事流程,方便了群眾辦事;率先開展證照“云端速遞”,郵寄服務惠及23家企業。今年辦理的241件審批事項實現零投訴,群眾滿意度保持100%。
目前,該局正緊密契合人工智能、大數據、DeepSeek等前沿技術。通過數字賦能、智能感知、天地協同等創新實踐,持續推進信息化與應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實現應急管理能力跨越式提升,為城市安全發展構筑起堅實屏障。
(記者 魯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