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轉型進程中(下)
淮南,“百里煤城”、“能源之都”,如今堅定地進入全面轉型的攻堅階段,志在建設“美麗新型能源城”。昨天,我們播出了系列報道:煤炭市場持續低迷,淮南怎么樣?(上篇)“產業轉型再造大淮南”,今天請聽(下篇)“創新發展助力新淮南”。
4月24日,記者來到位于安徽淮南高新區的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步入車間,只見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玻璃幕墻的組裝,一塊塊透明的淡藍色光伏電池模組被連接起來。公司總監辦李祥娟介紹:“這是高倍聚光。區別在于這個太陽能芯片里面是三種不同的材料,像其他的薄膜也好,單晶硅也好,它只有一層,我這是三層,所以它吸收的是太陽不同光譜的光。這也是轉換效率高的原因:薄膜是14%,我們是28%。”
日芯光伏公司總經理助理陳欣文介紹,他們企業的產品“高倍聚光光伏發電系統”及組件,已經在青海格爾木得到應用:“60兆瓦已經并入國家電網,在送電。可以節約標準煤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萬噸,可以滿足35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
發展光伏新能源,使淮南這個“能源城”由傳統煤炭電力能源,向未來可綜合利用太陽能等多途徑發電的立體型能源城轉變。
既延伸煤,更“不唯煤、超越煤”,這是淮南轉型發展中的又一次升華。
陜汽淮南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是陜汽在華東地區唯一的新能源專用汽車生產基地。4月25日下午,記者在總裝車間看到,一個個變形金剛級的重卡,正在加裝碩大的天然氣車用燃氣瓶。公司副總經理馬嘯介紹,一輛天然氣重卡在燃料消耗上,要比普通燃油重卡節省五萬元左右的油耗成本。一年減排相當于種80多棵樹。“從去年到今年的情況來看還是不錯的。汽車司機他的運費省30%到40%,他愿意干這個事。已經量產了。從去年開始已經呈現爆發式增長。”
從“高碳變低碳、有煙變無煙”,淮南市推動采煤業向新型替代產業發展的步伐堅定、有力。
類似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淮南市就像挖煤一樣,“挖掘”科技項目。但是不一樣的是,新型產業的項目越挖越多、科技創新的能力越來越強。
自主創新能力增強,還要進一步搶占市場競爭的高端。在淮南,企業參與國家甚至國際標準的制定,可謂成果不斷。目前,淮南企業已提出煤礦瓦斯治理等方面的國際標準2項、主持和參與制定的國家標準10項。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技術研發部副部長張明:“把我們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轉化為標準,然后積極地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的制修訂,搶占行業的制高點。編制這個國際標準,可以打破西方技術壟斷,我們在這個市場上的話語權肯定就大了,那么企業技術在推廣的時候肯定占主動權,對企業的經濟效益肯定是有很大幫助的。”
瓦斯治理技術領先,也能賺錢。淮南瓦斯治理技術服務覆蓋全國30多個礦區100多對礦井,2013年產值達1.3億多,利潤3700多萬。
令人矚目的還有淮南在全省搶先一步提出“江淮云”概念,加快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應用。“江淮云”這個產業平臺,今年年初在淮南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揭牌以來,首批意向入駐企業已達百家。
淮南市科技局副局長王安銳介紹,2013年,淮南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29%,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近46%。“淮南要實現四爭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各項預期目標,應該說科技創新的任務是艱巨的。優化經濟結構也好,提高經濟效益也好,轉型發展也好,都是要靠科技。科技引領更加重要、科技創新更加緊迫。”
淮南轉型發展,需要組建產業的航母編隊,而承載航母的“海洋”就是人才。2011年,淮南市70%的高技能人才集中在煤電產業,2013年開始,淮南創新實施了“全國萬名大學生”來淮南創新創業5年計劃,大批引進非煤電類專業人才,為促進產業轉型提供人才支撐。
昔日依托煤電,今朝轉型發展。在淮河之濱,淮南正奏響全面轉型的號角,“美麗新型能源城”轉型發展之路正越來越清晰……
采訪手記:
轉型發展,淮南正在路上
在淮南,采訪組成員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淮南上下對轉型發展迫切性的深刻認識,以及推動轉型發展的自覺行動。
淮南這個因煤而成,曾經因煤而輝煌的煤炭工業基地,在新的發展環境下,與幾乎所有能源城市一樣,都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在為國家貢獻出大量能源的同時,自身也面臨著資源儲備日益減少,開采難度加大、成本增高,以及因高強度開采而留下的越來越嚴峻的環境問題。特別是一煤獨大比較單一的產業格局,讓淮南人至今還在品嘗抗御市場波動能力低下的尷尬。
面對再也走不通的“老路”,淮南人堅定地做出了轉型發展的選擇。他們依托資源,又不依賴于資源,響亮提出“不唯煤、超越煤”目標,要利用現有資源條件,努力走出一條延伸產業鏈,讓煤升值,讓新興產業聚集的新型煤化工的道路。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淮南還緊緊抓住創新這個最關鍵的環節,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機制,讓轉型的步伐邁出得更加堅實。
轉型發展意味著對原有發展模式、原有思維方式、習慣做法和體制機制等等的超越,轉型發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淮南人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走得堅定而自信。
城市轉型發展,淮南正在路上。
(安徽廣播電臺記者 張海龍 王立新 汪 菲 淮南廣播電臺記者 許 靜)
(轉載自安徽廣播電臺《全省新聞聯播》5月3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