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民營 委托管理 公益普惠
淮南探索農村學前教育新模式
近年來,淮南市潘集區以我省農村學前教育項目試點區建設為機遇,廣泛吸收社會資源,積極探索農村學前教育公建民營新模式。截至目前,該區共投入3000余萬元,新建11所公建民營幼兒園,實現了鄉鎮全覆蓋。
“公建民營幼兒園,是農村學前教育公、民合辦的創新之舉。這一辦法既能廣泛吸收社會資源辦學,又能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辦學原則,使廣大農村家庭不再陷入幼兒入園難、入園貴的困境。”潘集區教育局負責人徐沛喜告訴記者,公建民營幼兒園建設土地由政府免費劃撥,園舍等部分硬件設施由政府出資建設;通過公開招投標,引進社會辦學力量,前5年以零租金租賃給幼兒園承辦者,最終形成“公建民營、委托管理,公益性、普惠制”的農村學前教育辦學體制。
潘集區的相關政策,吸引了許多外地的先進幼教辦學機構,他們紛紛與該區教育部門簽訂辦園協議,參與到農村學前教育事業中來。公建民營這一全新的辦園機制,為潘集區引進了先進的幼教理念,成為激活當地農村學前教育的一把“金鑰匙”。
公建民營模式,還為地方政府在農村學前教育財政投入和師資難題提供了破解之道。按照教育編制,潘集區11個鄉鎮幼兒園至少需要200名幼師,財政支出至少每年需要500萬元。這些幼兒園的裝修及其他設備投入就需要1100萬元。如今,編制省去了,裝修和一些設備資金由園方自行解決。“政府對園舍等部分硬件設施的投入,也為園方節省了大量成本,拓展了幼兒園自我發展的空間。”在潘集區教育局負責人看來,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做法。
公建民營模式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當地學前教育的孩子。記者在架河鎮中心幼兒園看到,園內每間教室都配有衛生間、午休室,教室內電視機、電子琴等教學器材一應俱全。“在政府的幫助下,幼兒園的硬件設施一點都不比城區的優質幼兒園差。”園長王莉說,公建民營幼兒園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城里幼兒園的學前教育,而入園費卻低于同等條件下的民辦幼兒園600元左右,真正做到了公益性和普惠性。
【編后】如何普及學前教育,尤其是實現農村學前教育“廣覆蓋、保基本”的目標,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水平和前景。潘集區敢于創新、聚集眾力發展農村學前教育,這不僅是發展教育的創舉,也是普惠廣大農村娃的政策善舉。
(見習記者 范孝東)
(《安徽日報》10月27日8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