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轉型發展紀實
一組對比可以說明淮南經濟領域的轉型成果:
轉型以來,淮南工業格局煥然一新。從鏈式發展到集群化——煤化工、裝備制造與電子信息三柱擎天,農產品加工、現代物流、旅游等“十大產業集群”形成多點支撐。
轉型以來,第三產業壯大。從傳統模式到業態轉換——現代商貿流通、物流、旅游、房地產、創意文化等服務業漸成體系。
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優化。三次產業齊頭并進——一、二、三次產業比例全年預計將實現8.8:57.4:33.8,實現了速度、效益和質量同步增長。
解放思想,因地制宜,依托優勢,在經濟主戰場的博弈中,淮南逐步探索出以科學發展為統領、以跨越發展為標準、以統籌發展為方向的轉型模式。
產業集聚發展 魅力園區崛起
招商引資年、項目服務年、項目落地年、項目推進年……經過多年的項目招商、儲備、開工,淮南市的工業園區終于迎來了即將收獲的時刻。目前,全市共有11個開發園區,其中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6個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達163平方公里。7個省級以上園區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6家,占全市規模工業企業數的34.4%。
按照“產城一體”思路,抓住省“產城一體化”試點園區建設機遇,淮南經開區加快推進省級新型工業化煤機裝備制造產業和醫藥化工產業示范基地建設,以培育發展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輕工紡織、商貿物流四大主導產業為重點,爭做打造非煤產業新優勢的排頭兵。
2014年9月,安徽淮南工業園和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籌)整合為省級淮南高新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光電、醫藥研發生產三大主導產業。在淮南高新區內,信息技術(IT)企業共同建立的產業集聚區“江淮云”產業平臺,成為安徽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增長極行動計劃的重點建設項目。建設面積7萬平方米,將吸納電子商務企業100家,第一批入駐的IT企業已有40多家,涵蓋了電子商務、軟件開發、系統集成、衛星應用、大數據應用和互聯網金融等。高新區還與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機械設計研究總院、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進行合作,建設9.6萬平方米有“中國硅谷”概念的“淮南谷”科技研發孵化平臺,推進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中科院大氣所淮南研究院、中移動安徽數據中心加快建設。同時,建好50萬平方米的淮南智慧城電子商務產業園,推進“云海戰略”智慧城市等規劃建設。
作為省政府重點建設的三大化工基地之一,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成為推進皖北振興和淮南轉型發展的重要平臺。去年4月《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總體發展規劃》獲省政府正式批復。重點發展煤基石化產品、替代燃料產品、高端化工產品、基礎化工產品四大板塊。在新型煤化工基地,總投資300億元的中安聯合煤化一體化項目正在加快推進,2015年11月底將產出烯烴產品。其中,煤制170萬噸/年甲醇及轉化60萬噸/年烯烴、煤制60萬噸/年乙二醇、2×300MW循環流化床綜合利用電廠、年產原煤400萬噸朱集西礦4個項目,正抓緊施工,項目今年可完成投資60億元。同時,加快推進國投新集和皖能集團投資200億元、年產40億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氣項目,配套建設的年產500萬噸煤炭的楊村礦項目預計2015年建成投產。
此外,淮南還積極培育網絡、信息、文化、旅游、房地產等新的產業。去年房地產新開工400萬平方米、竣工150萬平方米,旅游業實現總收入70億元。
打造宜居城市 收獲幸福民生
資源型城市轉型,不只是因為產業單一的問題。如今的淮南,轉型已不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一座宜居城市,一座園林城市,正在和淮南這座轉型城市共同成長。
堅持發展淮南、呼應省會、強化自身、承接輻射,促進山水林城融為一體、宜居宜業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經濟圈副中心城市。
彰顯城市特色。發揮“三山鼎立、三水環繞”的自然優勢,編制城市風貌特色等專項規劃,啟動八公山、焦崗湖旅游開發規劃編制,完成淮河岸線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淮南港總體規劃。
完善城市功能。推動山南由新區向新城轉變,以政務區、高新區、高鐵南站、職教園區為重點,完成職教中心和工業學校整合搬遷,推進實驗中學新校區、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別山優質水源工程等項目建設。新改建各類管網125公里。推進亞行貸款城市水系綜合治理工程。
建設宜居宜業城市。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加快安置區建設,實施西部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開展城鎮園林綠化提升行動,實施城市綠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綠道,新增和改造綠地430萬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動公共交通事業發展。推進環衛體制改革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加強占道經營、亂停亂放、道路拋灑等頑癥治理。創新城市管理考核體系,不斷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放眼看去,在這樣一座因煤炭開采而“遍體鱗傷”的城市,生態體系的修復正在給地球裝點綠色。如今,淮南的森林覆蓋率達19.9%,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9.72%,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06天……淮南的城鄉更綠了,天更藍了,水更清了。
在以經濟領域的轉型打開突破口的同時,淮南還收獲了民生的改善、群眾的幸福。2014年全面完成33項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80.8%;城鎮新增就業4.7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3萬人,大學生、退役軍人和失地農民等群體實現穩定就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城鄉低保、五保供養標準均提高10%以上,醫療救助報銷標準增長9%;建立城鎮醫保大病保險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101.2%。今年淮南市將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開工建設采煤塌陷區安置房4200套,搬遷1.2萬人。完成2500戶農房建設、1500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解決10.8萬人安全飲水問題。
適應新常態 思想先轉型
在轉型的進程中,淮南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在苦干中越發認識到:經濟轉型是一場深刻革命,既需要上級力推,更需要自我突破、自我解放。
自我突破,從精神層面率先發起。幾年來,一場又一場思想上的革命,讓淮南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或者說,正是有了精神層面的轉型自信,才讓轉型前后的淮南,實現了從“風雨交加”到“風和日麗”。
如今,行走在淮南城鄉的熱土上,無論置身喧囂的城市,還是穿行于生動的農村,處處都能感受到一種昂揚向上、奮發有為的精神,一種闊步向前、勇于創新的氣息,一種敢為人先、跨越發展的氛圍。
淮南精神的升華,首先開始于思想解放。
資源型城市大多烙有計劃經濟的“印記”,所以淮南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貫穿經濟轉型的全過程,在轉型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展開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體制、機制、科技創新,使經濟轉型永葆旺盛活力。
事實證明,資源可以枯竭,而人的精神卻是前進的內生動力。淮南市委對于轉型發展的引領,正是基于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作答轉型,淮南以精神嬗變、思想解放解開了第一道難題?梢赃@樣認為,是淮南人民的強大精神讓淮南的轉型走到了今天;而轉型的深入,必將是又一輪精神提振、思想提升、境界升華的過程。
大江流日夜,轉型再揚帆。多年的轉型探索,淮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果。面對未來,淮南將不斷探索轉型,贏得新的發展機遇。
(安徽經濟報記者 陳大眾 通訊員 柏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