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東祥雙孢菇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技術創新,利用農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發展食用菌生產,不僅低碳環保減少了污染,而且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6月22日,記者來到位于淮南市大通區洛河鎮的東祥雙孢菇生產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一處空地上,社長吳懷祥指著一堆高高的剛收購的小麥秸稈對記者說:收的麥秸都堆在這里漚,剛收來的時候有一人多高,就這一堆有300畝地的麥秸。
雙孢菇以秸稈和牛糞等為營養來源,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在14℃—20℃,吳懷祥告訴記者,由于溫度的關系,前幾年他們主要是在秋冬季用水稻秸稈生產。今年合作社通過技術創新,專門設計了一個升降溫室,這樣正好能趕上夏季小麥秸稈產生的高峰期,吳懷祥說:這個降溫做成以后,我們一年就能做兩季。稻麥兩季在收購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投入原材料。這個時候的原材料不僅新鮮,而且成本低,因為除去了人工保管的成本。
走進一座生產大棚內,一排排上下三層木架上盛著厚厚的泥土。吳懷祥向記者介紹,這就是廢棄物秸稈通過發酵處理后做成的基料,雙孢菇就是在這上面生長,一個平方米的基料需要使用100斤到80斤干麥秸,一組棚子1000平方米,按照這樣計算一個小棚子就能消耗掉100畝地產生的麥秸。
如今合作社共有雙孢菇生產面積7萬平方米,雙季節生產后,預計每年消耗秸稈達到1200多萬斤,年產雙孢菇480萬斤,產值達到2000萬元。秸稈的資源化利用,不僅減少了環境污染,也帶動了周邊150戶農戶增加了收益。合作社成員王素勤高興地告訴記者,以前的秸稈、牛糞啊到處扔,對環境也有污染。沒想到如今俺們能用來生產雙孢菇,既能創造效益,又能搞環保,一畝地效益能增加三四倍,他準備今年再增加幾個棚子擴大規模。
(安徽廣播電臺《全省新聞聯播》6月24日播出)
(安徽電臺記者 曹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