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安徽)數據中心一期、江淮云建成投入使用;第一只非煤產業股票掛牌上市;年產22億立方煤制天然氣項目獲“路條”;中安煤化工一體化項目完成投資175.4億元……這是煤都淮南應對經濟新常態的轉型發展“縮影”。
安徽淮南自1903年開始建礦采煤,至上世紀中葉,已躋身聞名全國的五大煤都,位列全國13個億噸級煤炭基地之一,也是全國六大煤電基地之一。然而,全國煤電產業近年來進入“寒冬”,淮南經濟發展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甚至出現負增長。“轉型發展已成當務之急,不轉型就沒有出路。”淮南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袁方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產業結構優化上,淮南以轉型升級為導向,構建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堅持“立足煤、不唯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轉型戰略,穩“重”強“輕”,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
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是強“輕”的表現之一。記者日前來到位于淮南高新區的江淮云產業平臺看到,這里主要發展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衛星應用,云呼叫中心,軟硬件研發和青年創業孵化等五大類產業,目前已引進96家企業,主要有中興通訊、科大訊飛、中關村樹海科技、安徽中意之旅、圖聯科技等。
“江淮云產業平臺是淮南市委、市政府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創新創業,重點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而建立的首個平臺。”淮南市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王啟超說,平臺總投資3.5億元,總建筑面積7萬平方米。自去年9月平臺投入試運營以來,實現銷售收入超4億元,帶動就業2000余人。
除了江淮云平臺外,中移動(安徽)數據中心一期也建成投入使用,淮南“智慧谷”將于年底前竣工投入使用,“中國聲谷”項目與安徽省信投初步達成產業承載意向。
隨著“山河藥輔”在深交所的掛牌上市,淮南非煤產業上市實現了零的突破。記者采訪了解到,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安徽山河藥用輔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大型藥用輔料生產企業,近五年的銷售收入均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2015年5月正式掛牌上市。
“面對經濟新常態,我們公司也積極謀求轉型升級,特別在產品結構調整、產品規格細分、產品定制化等方面精準發力,取得良好成效。”該公司董事會秘書胡浩向記者介紹,2015年前三季度,公司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8%,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32%。
強“輕”的同時,淮南還努力穩“重”,主要是做大做強做優煤電產業。近五年來,煤炭設計規模增加31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增加510萬千瓦;中安煤化一體化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年產22億立方煤制天然氣項目獲國家發改委(能源局)“路條”、第二條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獲國家發改委核準。
中安煤化工一體化項目是淮南建設新型煤化工基地的重點。在建的該項目一期總投資267億元,建設170萬噸/年煤經甲醇轉化70萬噸/年烯烴,配套建設400萬噸/年煤礦,煤化工76個主項開工34個。截至去年9月底,共完成投資175.4億元。
穩“重”強“輕”戰略的實施,離不開體制機制創新的保障。記者采訪了解到,淮南大力清理、精簡審批項目,全面啟動網上審批,推行“一費制”,建立權力清單。同時,全面推進“三證合一”、“先照后證”、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管理改革,建立全市PPP項目庫,參與省政策性融資擔保風險分擔和代償補償試點,設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等。
轉型發展迎來機遇。淮南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旋律,常抓不懈,取得初步成效。淮南市發改委統計顯示: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0年的7.9:64.3:27.8調整為8.8:57.4:33.8,其中煤基與非煤產業比調整為54.3:45.7。
站在新起點上,袁方表示,淮南將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在鞏固國家級煤電基地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新型煤化工、現代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現代服務業、旅游文化、光電新能源、現代醫藥、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等高成長性產業,形成“2+3+5”產業核心框架,打造新型煤化工產業基地、大數據產業基地、煤機裝備制造業基地、現代醫藥產業基地,構建富有淮南特色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新華社記者 姜 剛)
新華社經濟參考網1月6日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