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職業農民”
淮南市319名新型農民持證“上崗”
安徽經濟報訊 近幾年來,淮南市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市場型農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也催生了一大批掌握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我現在是‘持證上崗’的職業農民,只有科學種田,糧食產量才會逐年提高呀!”23日上午10點,在地處淮南謝家集區楊公鎮黃圩村的湯勇家庭農場小麥示范基地里,記者看到今年40歲的湯勇正忙著除草,查看小麥的長勢。
湯勇口中所說的農民“持證上崗”,其實是淮南市為了加快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針對農民而著重實施的農業培訓政策。
在淮南市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中,“職業農民”這一新型群體順勢而生。像湯勇等一大批人不再是傳統的農民,他們把“農民”當作職業,圍著“土地”,依靠自己的職業理想和勤勞敬業,走上了成功之路。從2014年開始,淮南市圍繞糧食、蔬菜、養殖等產業,通過“培訓+指導+扶持”的方式開展職業培訓,積極引導農業從業者、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著力打造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先行者”和“帶頭人”。到2015年年底累計培訓1000多名農民,其中319名經統一考試合格后,由當地農業主管部門頒發新型農民資格證書。這些持證農民基本掌握了一至兩門農業實用技術,并能運用新技術種田、發展果業和畜牧業,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據淮南市農委主任趙春陽介紹,為培訓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型職業農民,“十三五”期間,淮南市將加大對現有從事農業種植養殖的相關人員培訓力度,確保到2020年底,全市持證農業勞動力占農業勞動力總數的比例達到5%以上,逐步建立起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技術骨干隊伍。讓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和農民經紀人從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支過硬的“永久牌”農村科技隊伍。
(安徽經濟報記者 羅永林 陳大眾 黃國榮)
(《安徽經濟報》2月24日頭版頭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