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腐之鄉淮南,有個名叫陳郢的“豆腐村”遠近聞名,全村半數以上農戶做豆腐,批發銷往合肥、淮南等城市。然而,連片的豆腐作坊長年累月生產,村落里曾經污水橫流、臭氣熏天。隨著美好鄉村創建、農村環境整治,淮河邊的這個村莊美麗嬗變,成為全市五星級“綠色小康村”。記者近日參加江淮環保世紀行活動到當地探訪。
陳郢村位于淮南市潘集區祁集鎮西部,南臨淮河,2500多名居民生活于此。記者在村里看到,水泥路平坦延伸,一座座青瓦白墻的樓房錯落有致,一排排綠樹挺拔翠綠,公廁、垃圾桶、路燈一應俱全,村容村貌干凈整潔。
“這幾年,村里環境大變樣!”村書記劉軍說,整治前的陳郢村,豆腐作坊污水橫流、水塘溝渠臭氣熏天、積存垃圾蚊蠅亂飛、坑洼土路雜草叢生。群眾戲言:做的是豆腐,住的是垃圾場,聞的是臭氣,走的是泥水路。
改變始于3年前。隨著省里推進美好鄉村建設,任務重的陳郢村被選作當地重點示范村。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農村清潔工程等項目多重支持下,陳郢村探索出“五個起來”:垃圾裝起來,道路暢起來,村莊靚起來,公建配起來,管理做起來。
污染做減法,一組數據佐證成效。劉軍說,幾年來,村里共清運積存垃圾8500多噸,建設垃圾房26座,購置垃圾桶90個,6名專職保潔員每日對村內衛生進行清掃保潔,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清理整治亂搭亂建、危舊房屋、廁所等670處,修建總長6.2公里的村內道路,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依托農房改造,對542戶住宅內原有排水設施進行改造,統一鋪設污水管網3440米,新建1座太陽能污水處理站和12座公廁,實現污水統一處理。
污水統一處理,對于豆腐村是告別污水橫流的關鍵。上級撥款近400萬元,在村南頭建起了城里才有的污水處理站,讓豆制品加工戶曹奎很是感慨。自家院子就是作坊,凌晨兩三點起床,一天要生產約2000斤千張,曹奎說,豆制品加工浸泡、壓榨等工序,需要大量的水,也自然會排出大量廢水,過去外排至水溝,如今村里將污水管網連到家里,廢水從下水道就排往污水處理站了,不再四處橫流。
在村南頭的污水處理站,記者看到,處理站由太陽能電池板、機房、一片近百平方米的草坪組成,污水處理就在草坪地下的水池進行。祁集鎮鎮長劉濤說,污水匯集后,經過厭氧、兼氧、好氧等流程,進入人工濕地處理,最后排出清水,日處理污水可達500噸。
污染少多了,生態又在做加法。村里按照皖北民居風格,對460戶農房進行改造,3400多棵常綠樹、18萬余株花草融入村民家園,109盞路燈點亮小村夜晚。 “村里如今美多了,日子過得舒坦!”村民陳勛高興地說。
(安徽日報記者 夏勝為)
(《安徽日報》9月7日二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