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全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紀實
編者按 一條條有含金量政策的出臺,一筆筆專項資金的支持,一項項審批權限的取消,一個個創新戰略的實施,一道道升級障礙的破除,無疑使民營經濟發展有了更為明確的指向。近年來,淮南市民營經濟活力迸發,強勢提升。今天,本報推出的《“加減乘除”,活力迸發》報道,深度解析了淮南市發展經濟的推動舉措,值得借鑒。
今年以來,淮南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調轉促”行動計劃各項決策部署,大力推進民營經濟提升工程,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全力助推民營經濟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走出一條符合淮南市實際的轉型升級發展之路。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穩步增長,企業戶數快速增長,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驅動器”、社會穩定的“減震器”、新常態發展的“穩壓器”。
加法———政策加碼,加大扶持力度
為使民營企業在轉型過程中迸發出新的活力,淮南市加大資金扶持作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幫助民營經濟走出困境、不斷壯大,推動民營經濟大步向前發展。
制訂出臺《淮南市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經濟持續健康較快發展的實施意見》、《淮南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工業經濟發展的意見》和《淮南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工業經濟發展獎補資金申報規程》等一系列政策,從2016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萬元資金,從培育規模以上企業、支持企業技術改造、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方面扶持工業經濟發展。
目前,已啟動第一批獎補資金項目,兌現各類獎勵1212萬元。兌現市政府促進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為29戶小微企業貼息413萬元,為21戶小微企業補貼參展費用近90萬元,補助6家中小企業服務機構60萬元。
率先設立市級產業發展引導基金,一期規模12.5億元。基金設立以來,有償扶持企業26家,共計6.24億元,其中工業企業19家,共計3.61億元,分別占73%和57.8%;無償扶持企業150家,共計9500萬元。目前,二期基金規模8億元,支持范圍擴大到“調轉促”十大工程重點項目,針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將給予重點扶持。今年以來,篩選14戶中小微工業企業,擬申報基金扶持金額4.73億元,將于近期撥付給企業。
減法——改革減負,搭建發展平臺
當然,激發民營經濟無限活力的措施遠遠不止加大支持力度,汩汩涌動的民營經濟春潮還需來自不斷降低準入門檻、減輕企業負擔和減少的準入壁壘。
一降。落實階段性下調社保費率和降低住房公積金比例政策,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單位繳費費率和公積金繳存比例上限分別降至19%、1%和12%;大力降低企業負債率和財務費用;擔保機構的貸款擔保費率不得超過1.2%,期限暫定3年。
二免。免收符合條件的工業企業人防工程易地建設費;對連續三年未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建筑施工民營企業,免繳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免征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水利建設基金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三改。剝離依附行政機關的中介服務機構,清理和規范金融機構收費,開展企業應收賬款資金占用壓降行動,推廣合同能源管理等。
與此同時,開展“政策進民企”活動。啟動“政策進民企”活動以來,市發展民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制訂了活動方案,印發了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政策匯編2000份和“政策明白紙”20000份,通過縣區、園區經信部門和市政務大廳、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大廳等平臺,發放到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中小企業;同時,組織專家赴縣區、園區企業開展政策宣講,切實解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截至目前,集中開展專場政策宣講活動8場,吸引近1000戶中小企業參加,在全市范圍營造出“政策進民企”濃厚氛圍。
乘法——創新驅動,推動集群發展
作為推動創新的主力軍,民營企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為增強民營經濟創新發展動力,淮南市將著力推動民營企業集群集聚發展,使民營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實現“繁星璀璨,光芒閃爍”。
——支持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建設。聚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著力打造小微企業創業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6家,吸引125戶企業入駐。2015年實現產值50630萬元、利潤8330萬元、繳納稅金1126萬元,創造就業崗位2775個,實現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去年以來,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項目計劃81項,計劃總投資9.1億元,項目實施后預計年新增銷售收入26.6億元,通過項目的引導和投入,扎實提升企業內在質量,轉變企業發展方式。鼓勵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共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3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41個。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積極推進與中科院院地合作項目,開展與中國科學院院地合作項目39項;
——推進民營企業“兩化”融合。截至目前,已推薦申報了18家省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培育認定了18家市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把示范企業作為我市“兩化融合”發展的“火車頭”,對區域性兩化融合推進起示范帶動作用。已培育國家級、省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各2戶。與三大運營商合作,開展“智慧企業”建設,今年將建設“智慧企業”120戶。自2016年起,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兩化融合示范企業,分別給予50萬元、20萬元、10萬元獎勵。
民營經濟要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加快推進轉型升級是企業繞不開、躲不過的必經之路。瞄準這個突破口,淮南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以解決。這既彰顯了我市民營經濟“快發展”的決心,更彰顯了“大發展”的智慧。
在發展戰略方面,淮南市提出加快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專利產品的民營企業;加強品牌建設指導,引導民營企業創建自主品牌;按照“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薦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每年推薦管理規范、信譽良好、社會責任感強、具備良好發展前景的“專精特新”的企業進行重點培育。
除法——鏟除障礙,培育發展土壤
民營經濟要全面繁榮,就要鏟除發展道路上的一道道“坎兒”,培育出發展的“沃土”。
淮南市經信委牽頭起草了《淮南市人民政府關于降成本減輕實體經濟企業負擔的實施意見》,制定27項減輕實體經濟企業負擔措施。印發《淮南市2016年減輕企業負擔工作方案》,及時調整市級涉企收費清單要求,調整后的涉企收費清單中行政事業性收費33項、政府性基金8項、行政審批前置服務項目收費25項、政府性保證金(抵押金)4項。同2015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淮南市市級涉企收費清單相比,行政事業性收費和行政審批前置服務項目收費分別減少8項、39項。其中,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收費項目或暫停收費的5項,對小微企業免征費用5項,降低收費標準的4項,預計每年可減輕企業繳費負擔2000多萬元。
在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下,“缺資金、難融資”已成為制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為鏟除民營經濟發展中的這一障礙,設立續貸周轉資金,出臺《關于設立小微企業續貸周轉資金的意見》(淮府辦〔2015〕34號),建立2.4億元規模的續貸過橋資金,授權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與銀行合作開展小微企業“過橋”貸款業務。1-6月份,全市已累計投放“過橋”貸款222筆,金額13.9億元。全面推進“政銀擔”合作機制,市本級、鳳臺縣分別設立2000萬元、1000萬元的風險補償基金。今年1-6月份,全市已累計發放“政銀擔”貸款251筆,金額12億元。加強融資擔保機構建設,截至6月末,全市融資擔保機構在保余額23.2億元,政策性融資擔保機構業務實現全覆蓋,全面開展“稅融通”業務,支持誠信納稅中小企業融資。截至6月末,全市已審批投放“稅融通”業務貸款169筆,金額4.2億元。推進產融合作,摸排上報91個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融資需求,當年融資需求規模達102億元。
開展市領導精準幫扶22戶擬上市(掛牌)企業和重點工業企業和市直部門包保85戶擬升規企業活動,建立調研幫扶機制、工作清單機制、定期會商機制、上下聯動機制和信息報送機制等制度。建立企業訴求征集和訴求辦理清單制度,共收到180戶企業反映的各類訴求589件。市委主要領導召開專題協調會,成立了高規格的解決中小微企業歷史遺留問題領導小組,抽調市直相關部門人員集中辦公,力爭在9月底前徹底解決全市中小微企業在土地、規劃、環保、消防和房產證辦理等方面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
這一系列的措施有力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1-6月,淮南市新增民營企業2991戶,同比增長43.6%,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的70.5%。新增個體工商戶7099個,同比增長30.9%。新增省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2個,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基地1個,省級產業集群專業鎮1個。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將提高2個百分點。1-6月,全市規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9.7億元,同比增長7.6%,企業數達561戶,占全市總數的95%。實現利潤總額13.4億元,同比增長39.6%;繳納稅金總額6億元,同比增長44.6%;銷售利潤率達7.1%,比上年同期提高2.6個百分點。
(安徽經濟報記者 陳大眾)
(《安徽經濟報》9月27日頭版頭條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