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淮南市江淮云產業平臺的安徽圖聯科技有限公司,曹鳳英正看著工作人員利用測繪數據和遙感影像,制作成精確的電子地圖。同一幢建筑物內的南鄉子大數據技術有限公司易小妹也在盯著公司大屏幕,屏幕上的地圖中一個個藍色小點在緩慢移動,那是南鄉子散布在各地作業的農機。
同樣出身于礦工家庭,早年從事的都是與煤炭有關的職業,卻在職業生涯的中途轉行創業,成為在大數據領域中打拼的創客。在淮南,曹鳳英與易小妹兩位女創客的創業經歷,一直是身邊人津津樂道的故事。
十年前,還在礦業集團做會計的曹鳳英申請辭職,打算開拓自己的事業。“去北京開會,第一次接觸到了云計算概念。”出于對數據的敏感,曹鳳英預判這是一個有前景的產業。
“出去后不一定能吃上飯。”身邊人這樣勸阻。然而曹鳳英不為所動,頂著家人不理解的壓力,賣掉自己的房子,在2007年與3名合伙人成立了公司。
那時候還不知道“大數據”概念,在淮南了解云計算的人也不多,不過曹鳳英依然堅持自己對未來的預判,將產品鎖定在行業前端,并在全國范圍內尋求機會。“第一個中標的項目在新疆,我之前從沒去過那么遠的地方。”創業的激情掩蓋了所有的困難,曹鳳英帶著團隊幾人奔赴新疆,在那里開始了事業的征程。“如今,我們的產品涵蓋了新疆全境,現在仍不時有當地的客戶向我們尋求合作。”
曹鳳英的事業漸漸步入正軌之時,新一輪市場改革拉開了大幕,大數據產業不僅逐漸為人們了解,而且很快成為市場的新寵。此時,受制于“一煤獨大”產業困局的淮南市,也試圖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尋找新的支撐點。在此背景下,淮南看準了大數據產業的無限前景,決定將其作為能源城轉型的“新礦山”。
2011年,淮南提出“云海戰略”,率先將云計算納入城市發展戰略;2013年初,淮南被列入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2014年,淮南“江淮云”大數據產業平臺揭牌;2016年,淮南“智慧谷”產業園建成投用,為產業發展筑巢引鳳,為城市轉型厚植沃土。
這一切,讓正在醞釀新一輪企業轉型的易小妹看到了機遇。易小妹早年經營煤炭生意,業務開展中,她結識了很多農機手。她發現,為了找活計,農機手要各地奔波,不僅辛苦,而且低效。
“把農機手組織起來,為他們提供訂單。”瞅準了商機,易小妹成立了農機管理服務公司,專門為農機手服務。漸漸地,從最初單純為農機手接單,到農機維修、代理,再到購置農機自營,公司一步步壯大,易小妹成為擁有3000多臺農機的“女農機手”。
3000多臺農機深入到全國各地,形成了一張大網,靠電話指揮漸顯滯后。“能不能搞個農機版的滴滴打車?”這個念頭一直在易小妹腦中縈繞。正在此時,淮南市也看到了南鄉子農機網絡具有發展農機大數據的優勢,雙方決定共同打造一個“農機云”項目。
為此,淮南市專門從北京引進企業,為“農機云”項目提供技術支撐。如今,南鄉子所有的農機都配備了定位芯片,后臺開發了專業的管理軟件,農機的運行軌跡、油耗、最佳作業半徑等重要數據都被記錄下來,公司根據數據分析向每一臺農機發放指令。除了管理服務,“農機云”還搭建了網上農機交易平臺,依托南鄉子成熟的服務網絡,吸引更多農機手選擇“農機云”平臺。
今年8月,淮南江淮云、智慧谷兩大產業平臺被確立為我省第二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平臺成功入駐企業近200家,在這些企業中,圖聯科技與南鄉子兩家本土企業,因為濃縮了淮南轉型的艱辛與希望而備受當地重視,曹鳳英與易小妹兩位女創客也在各自的大數據事業中勇往開拓。
(安徽日報記者 孫玉寶 范孝東)
( 《安徽日報》10月10日5版頭條報道)